2019年,《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终于在影院上映。一时间,全球沸腾了,影片内容已经成为了热门讨论话题。就拿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在《复联4》上映的时候,我们附近的电影院有四块用来显示不同放映厅和不同播出时间的液晶显示屏,其中有三块完全被这部电影占满,又加另外一块的三分之一。可见其电影的火爆程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几个月之后,这部电影把《阿凡达》从影史第一的票房宝座上挤了下去,成功夺冠。
回顾影史,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不仅只有这一部。仔细看看票房前10或者前50,其内容很多都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这貌似已经成为了大众的一种观影品味,同时也促进了周边、主题公园、讨论话题等其他方面的开展。
虽然大众喜欢超级英雄,但我也听到了不少人批驳超级英雄的。批评超级英雄是商业片和爆米花电影,没有任何内涵性和文艺气质。
问题就在于,超级英雄的电影到底是不是靠文艺气质而卖座的呢?
超级英雄的“套路”为何这么卖座?
超级英雄,其实有很多固定的套路。
这其实很明显,比如胜利的永远是正义的一方。即使很多电影极力打破套路,甚至通过个别主角配角的自我牺牲想要把结局变得更加具有悲剧色彩,但也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事实:只要是超级英雄的电影,不得不出现这种套路。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像《死侍》、《小丑》这样反超级英雄的题材这么卖座。
而仔细盘算,反派永远有更加快捷的方式去杀光英雄,但为了义务性的传递自己毁灭世界的思想,他们经常对超级英雄进行“演讲”。貌似要向超级英雄澄清,他们的初始动机是道德的。这种行为自然给了超级英雄可乘之机。此乃“反派死于话多”定律。
当一部影片,它在预告片放出的时候你大概就能猜到它的大概情节,那么这部电影好像就没什么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超级英雄电影弱智无脑——只不过就是正派功能换一下,反派功能换一下,邪恶计划变一变,貌似就可以出一部新的电影了,这些电影的技术含量可没有很多走心的文艺片价值大。
但是别忘了,不是每个人进入电影院都是为了看到情节,即使我们清楚复联会打败灭霸,但我们还是会进入电影院一睹为快。就拿我自己来说,看电影之前我会先把各个版本,官方非官方的剧透全部都看一遍。但这依旧不影响我的观影感受。
看电影有两种享受方式,一种是跟着情节一步步走到结果,大多数悬疑烧脑片就是这样。这种片子最怕剧透,因为在过程中我们是用逻辑推理紧跟情节发展的。就比如《十二公民》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12个人在一个屋子里讨论一个案子,过程中真的没什么意思,零特效。
但是我看的特别兴奋,因为它每一步都有逻辑,有反转。但如果把所有的逻辑和反转全部都梳理出来提前给你科普之后,接下来看电影也就没意思了。
另一种是不管什么情节,一定要把场面做的辉煌,逻辑反转都是其次的。观众在过程中享受的是一种“共振”的情绪。有人死了跟着一起哭,有个地方尴尬了大家一起笑,整个过程中心潮澎湃,斗志满满。我们看的就是这种感觉,而非情节。而很明显,向《复联4》这样的电影就是用这种方式卖座的。
(当然,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情感共振和情节递进的配比,所以别看我这里把它分的有点非黑即白了点,实际上评价一部片子,也需要从“情感共振”和“情节递进”中的配比来评价,而非直接贴标签。后者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所以,超级英雄的电影很卖座,主要是因为它是根据情感共振的方式来调动人们的情感,而不是经过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去抓住观众的大脑。
美队的关键一拳:漫画的背后是人心
可能我上面说的“共振”有些误导的意思,其实所谓“共振”的电影有很多种类,比如爱情片也算是一种共振,在过程中虽然总是男主爱上女主的老套剧情,但是还是会卖座,原因就在于人们更喜欢过程中不断发糖而带来的温馨。不是说一旦“共振”就是那种烧钱做特效的大场面电影。
因此,人有很多种情绪和心理诉求,而共振,就需要和这些不同的心理诉求进行挂勾。
所以要想拍出来一个片子达到共振的作用,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直击观众的心理诉求。如果没有满足或者没有满足好观众的心理诉求,那么就达不到共振的目的。
其实,很多娱乐业走的是共振这一套。但因为我们的主题是超级英雄,我们就只聊聊超级英雄的娱乐行业。大部分人都知道,像漫威和DC这些超级英雄的电影公司,都是靠画漫画起家的,而漫画行业的波动趋势,实际上就是由人的诉求转变而转变的。
比较有名的超级英雄当属美国队长。他当时可谓是红极一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形象。而美队的成功就能看出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
二战时期,局势动荡,很多国家岌岌可危,美国也处于备战和战斗状态。这个时候,人民最需要的,实际上是安全感的诉求,心里有底。而美国队长正好迎合了这一诉求,他不仅代表美国(身上全都是美国标志),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的漫画杂志封面上打了希特勒一拳。看的美国人民特别解恨。为了秉持同样的态度,美国队长的助手巴基在第二期封面上踢了希特勒一脚。不知道希老爷子看到了这两版漫画会作何感想。
美队胜利的背后,是民族主义崛起的标志,是美国必胜的荣耀和口号,也是当时的人们非常需要的一块主心骨。
赫拉利曾说过,人类的特点就在于共同相信本身不存在的,虚拟的东西。虽然美队在物理的角度确实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他却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色情和犯罪漫画为什么红不下去?
二战过后,红的就不是美队了。超级英雄的漫画虽然还是在卖,但最红火的漫画应该是属于犯罪,情色的漫画。原因很简单,在战争的残酷精神压抑下,很多原始的欲望得不到释放。但这恰恰是人根本性的,生物性的一些诉求。因此漫画通过共振的方式,恰好的满足了人的这些欲望,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漫画卖得好的原因。
当然,如果你说这些漫画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意淫,我认为也并不为过。
等过了一段时间,很多美国人开始反抗了,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漫画太低俗,会促进犯罪,因此这种漫画在红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沉了。
为什么色情犯罪的漫画不能一直红下去?
人的诉求是会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转变的。时代动荡人们需要安全,过于压抑人们需要释放,而在早晚都会结束的释放最终停止的时候,人们迈进了一个物质诉求已经较好满足的平稳年代。人们活得安全,吃得舒心,心里也没有什么压抑的神经,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呢?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级表明,需求的顶峰是自我实现。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温饱,不是安全,而是站在顶峰,找到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但问题在于,社会的付出和回报是均等的,只有付出努力最多且最有资质的人才能站在顶峰,这就注定了能在真实世界中自我实现的人占整个社会的少数。而多数人不能在真实世界中自我实现,只能通过超级英雄的电影共振,进行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超级英雄会出现,其本质上是和人们的自我实现需求进行了共振。甚至现在,大多数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没有得到真实的满足,也需要在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
我并不认为在虚拟之中满足诉求是一件多可耻或者多堕落的事情,因为社会规律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能真正的站在顶峰自我实现,即使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到最顶峰,但你挤下去了几个人,这些人的诉求照样没有被满足。所以自我实现不能说绝对,但肯定更加偏向于零和博弈,有人赢了必定占有市场份额,其他人就必定会输了。
所以,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一种特殊的,更加便捷的方式去和我们共振,让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很多人说不能活在梦里,我认为是正确的。很多时候自己内心的诉求不能只在梦里被满足,但在现实中受到挫折的时候,在梦里寻求发泄和自我安慰往往是一种成本最小,效率较高的手段。
未完待续……
(个人浅薄之见,以偏概全,不奢望同意和支持,只希望能够引发思考,欢迎一切建议和批判)
姜殷,于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