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回顾上一讲:
永远不要等大段的时间,因为这样自己永远处于被动。也不要小看一分钟,你尝试感受一下3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可能就会对碎片时间有一种重新的认识。然后再利用之前说过的情境管理的方法来综合运用自己的碎片时间。
这一讲来说说改变背后的原因:动机
人们做事总是要问,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情?我的动力是什么?我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外在动因是由物质刺激诱发的,内在动因是由虚荣,自我实现和身份认同带来的。
我们做事的驱动力也有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在最底层也就是农业社会的时候,我们人类的驱动力多数情况下是来自生物本能的驱动,有肚子饿了要吃饭的驱动,有繁衍后代的驱动等等。到了工业社会呢,就转变成了外在动机,相对农业社会的生物驱动又高了一层,外在动机寻求的东西不仅仅和生存相关,它开始寻求奖励并避免惩罚。最高级的在塔尖的驱动力是内在驱动,即没有外在的任何驱动,你都会去做这件事情。
很多人着急地问,位于塔尖第三层的驱动怎么找?
我先来和你说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丹尼尔平克写的《驱动力》这本书。有个老人有块农田,附近的孩子们经常过来玩,有时很吵有时也会打扰到他的农作物。他也很苦恼,思索着怎么能好好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天他对孩子说:“你来孩子,从今天起我付你钱,你来我这里玩,每天付你10块钱,你说好不好?”孩子王一听乐了!还有人付我钱来玩,那我更要来了!过了几天老人说,“从今天起,只能付你5块咯!”孩子撇撇嘴,想着还是有零花钱,少点就少点。慢慢地老人又降低了价格,再过了没多久他不付钱了。最后的结果呢?孩子们也不愿意来了。
老人家做的只是降低价格吗?并不是。他只是用了降级价格作为伪装来降低孩子的动机,把他的动机从塔尖的自主驱动,自己想来玩,变成了第二层的外在激励,然后在外在激励里头又降低到了最低的层级。
塔尖的驱动力怎么找?
可能你得站在起点看终点,你得问一下自己等自己功成名就或者已经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你想做什么?那个是你的核心驱动力,那个让你无论做什么其它事情都心里痒痒想一直不断地回到那个想法上的事情就是你的驱动力,你得好好端详一下它,它很有可能是你人生最大的宝贝。
所以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从运动到整理,从健康饮食到调整作息,我们都需要把自己去引导到第一层的内在动力上,慢慢会降低冲动三分钟热度所带来的不持久性,只有找到内在动机才能持续地去做一件事情。
参考: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