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考生则完全不相信调查结果, 他们不依不饶, 认为张信等人置刘三吾等人舞弊事实不顾, 颠倒黑白, 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张信等人与刘三吾等人串通一气, 将舞弊的真相隐瞒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 北方考生的指控, 朱元璋更加愤怒了, 他觉得应该尽快平息这场风波。 为此, 他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他是怎么“施恩” 的呢? 就是满足北方考生考取进士的要求。 他亲自录取了河南考生任伯安等61 名考生为贡士, 这次录取的贡生全部来自北方地区。 从现在的史料来看, 朱元璋是在没有举行会试的情况下, 由他亲自从北方考生中录取的, 具体的录取程序史料上没有记载。 由皇帝直接录取贡士, 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六月初一, 朱元璋再次举行殿试, 新录取的61 名贡士全部参加考试。 最后,根据考试结果, 确定山东武城人韩克忠等人为一甲, 29 人为二甲, 赐进士出身。29 人为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此次考试是在六月, 已经是夏天了, 因此被称为“夏榜”。 又由于这次殿试录取的进士全部为北方人, 因此也称“北榜”。 洪武三十年, 1397 年的一年之中, 先后举行了两次殿试, 两次放榜, 录取了两个状元、 两个榜眼、 两个探花, 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是很少见的。
“施恩” 之后, 朱元璋还要“发威” , 他再也没有要求大臣去进行调查了,就认定刘三吾和张信等人是串通欺君, 下诏对要求刑部严惩刘三吾和张信等人。刑部接到皇帝的诏令后, 将主考官刘三吾、 白信蹈和张信等调查组的共14 人以欺君罔上, 导致科举取士不公的罪名全部抓起来。 朱元璋怎么处置他们呢?
最终的判决结果是, 刘三吾罪本来应当被凌迟处死, 但考虑到他已经85 岁高龄了, 对他从轻处罚, 免其死罪, 但活罪难逃, 罚他去戍边。 其余 13 人的判决结果是: 白信蹈、 张信等 11 人在南京通衢被凌迟处死。 到这里为止, 这起案件中, 有刘三吾一人被流放, 11 人被凌迟处死, 2 人无罪释放。 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次判处考官死刑的科场案, 有多名考官被杀, 完全可以说这一年的科场充满了血腥味。
这次科场案的判决所依据的仅仅是北方考生的指控。 其实, 这一案件的关键点在于刘三吾是否会偏袒老乡。 我们先看看刘三吾是何许人也?
刘三吾确实是南方人, 他是湖广省茶陵人, 今天的湖南茶陵县人。 但是, 他几乎没有舞弊的可能, 理由有三: 第一,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 熟悉科举法律的老臣, 对科举的相关规定是了如指掌的, 而且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他不会置自己的名誉不顾, 更不会以身试法;第二, 刘三吾已经在朱元璋身边工作超过了12 年, 在这一时间内, 他亲眼目睹了朱元璋对郭恒案和蓝玉案的涉案人员的残暴杀戮, 应该对朱元璋嗜杀成性的个性十分熟悉, 他万万不敢冒死舞弊。第三, 刘三吾是南方人, 但另一位主考官白信蹈是北平宝坻人。 如果他们真是“私其乡”, 就不可能会只录取南方考生, 也会录取北方考生。 更何况, 他们主持的会试录取的第一名宋琮为江西泰和县人, 既不是刘三吾的湖南老乡, 更不是白信蹈的北平老乡。 刘三吾等人录取的52 名贡士中, 只有一个湖南人。 由此可见, 北方考生的推测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也就是说刘三吾“私其乡” 的指控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