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第三部分,作者探讨了关于宗教的理解。
作者切入的角度和我们平时所谈论的宗教角度有所不同。书中并没有过多讨论宗教是什么,宗教的内容,宗教带给人们的,宗教和信仰等。而是通过一些心理咨询个案,说明了我们每个人关于宗教的一些意识或倾向,有很多是埋藏在潜意识里,虽未意识到,但却不断运作,影响我们的生活。
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属于我们的宗教范畴。
通常,我们对宗教的定义过于狭隘。
其实,我们谈及宗教,很多时候还会浮现迷信的概念。但是,迷信和信仰完全是不同性质的。当你对宗教没有信仰,你真的无法理解到那种虔诚。
信仰,有时真的很好,可以给予我们很强大的力量。生活中遇到一些磨难,感觉没有办法跨越时,信仰可以激励我们,支撑到最后,迈过那一步。
但,其实,信仰不限于宗教,更多的其实来自一种思想,一种信念。而我们的这些思想,信念,包括宗教来自哪里?往往和我们童年的生活环境有关。从父母那里,从周围环境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在吸收着部分思想和价值观念,判断标准。
然后随着我们长大,有些是在意识层面,我们知道。而有些,却是埋藏到潜意识,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
人的宗教来自其文化环境。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
书中,举的例子多是论述了这一部分。我们意识到的,和我们不曾意识到。你原来觉得自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但是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中,却有着一种宗教倾向。甚至,你的否定恰恰是为了掩盖内心的倾向。因为对自己还有很多不够了解,无法理解。而有的人原来觉得自己如此虔诚,但是最后发现,很多行为并没有遵循着教义,实际上早就想要摆脱了,只是被一些信念和评判标准所捆绑。
而更进一步,很多时候,这些关于宗教的认识,对这一派宗教的理解,都来自小时候父母的灌输。长大后,虽想反抗,却没有力量,因为潜意识里深层的恐惧感。也许根本不是对宗教本身,而是对小时候在父母面前的无力感。
然后,当我们真的开始去重新审视这些宗教教义,会发现,很多并不合理,甚至是父母扭曲的灌输。然而,这些观念却是如此深入骨髓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失去自由,深深恐惧。
最可悲的是,我们对这些思想的来源,是否合理,还不自知。
我们一味坚持自己的‘小宇宙观’,为此不惜与人对抗,不惜把每一场争执扩大化,甚至将其演变成一场圣战。
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宗教。
所以,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要有一种科学的宗教观。
科学和宗教怎么还能放到一起?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其实,科学有时更多的也代表了一种态度,看待一种事物,理解一样事物的态度。
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保持怀疑,敢于质疑。也是这种质疑,才使科学发展迅速,有了种种突破。
我们该摒弃的是信仰本身,还是教条主义呢?
科学本身也很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
这是一种敢于打破过去,放弃旧思想的态度,看到未来多种可能性,敢于尝试,靠近客观,多角度论证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态度,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信仰。但是对科学的信仰,也要谨慎。否则,现在也有一些人出现了对科学的迷信。迷信,就是迷失在一种相信里,没有了独立的自我,没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
所以,信仰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永远不要迷失那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