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整理大学写的东西,发现虽然只有5次课程,但BMBA那一年收获很大。这个发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我现在执着的概念、想法,竟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比如对品牌和公关重要性的认同,大到国家、企业,小到个人,都需要品牌。对于个人来说,个人形象不是说要多么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达到“自由”的状态——与其他个体相处时,了解对方认为合适的相处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可以在不改变对方的情况下保持自我;与企业相处时,根据对方希望接收的人才类型,展示对方希望看到的能力。最关键的,品牌认可度的高低取决于实力。自身实力不够却试图维持高大形象的,不可能持久。
比如对可能性的认识。那一年为上课,我去了两所别人家的学校:北京王府学校(私立)、北京八一中学。围墙之内和围墙之外看事情是不一样的,站在围墙之外,你会觉得所有人都是跟你一样一路考过来。进入围墙之内,才发现原来还有另一种教育方式、教育观念,跟衡水、黄冈完全不同。不评价优劣,也评价不了,故不详述。只是想表达当时这两所学校带给我的冲击,让我明白了去一个地方可以有很多条路、很多选择,一件事发生的背后有很多种可能性,经历的不同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么多感悟当然不是去参观两所学校就能总结出来的,只是去了之后,心态上有很大变化,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能够接受不同,接受诸多的可能性。
如果真的要评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关于免费。
王永老师是顺风车项目的发起者,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BMBA第一期课程也是免费的,一整年。学员只需要支付来往交通和餐费即可。但是,一项东西如果是免费的,获得者不会有多感激,反而会要更多。就像我们学员,明明免费参加一年的课程,接触到品牌,公关领域的诸多大牛,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已经是件非常幸运的事了。但就是会有人对组织者提出能否提供免费的午餐,报销路费这种要求。说实话,我也动过这样的念头,现在想想,我怎么不上天。
后来王永老师在一次课上说,以后BMBA的课程一定要收费,而且要收的很贵,这样你们才会珍惜。
他说很多人会觉得做公益的人一定要穿的很烂,生活艰苦,不能太享受。你稍微条件好一点就会遭人指摘。可公益也是一项事业,如果都靠“情怀”撑着,谁来做?做公益的人都是傻子吗?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奉献”,这是最可悲的事情。
他说很多因素使得公益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自己功成名就后才能去做的事情。但其实不是的,公益的类型有很多种,你可以出钱、出时间、出力、出物,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不用全部都出,出一个就好。公益其实很简单,不要把它想得很高大尚。
我当时坐在台下,真真正正体会到什么叫“那一刻,我觉得他的形象无比高大”。
好了,小结吧。现在想来颇有遗憾,当时没有好好做笔记,没有好好写感悟。我只能说优秀的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两年,“国家品牌计划”开始施行、蚂蚁森林(不说偷能量这个设定)等公益项目的出现,我不知道王永老师是否参与,但时间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