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海洋奇缘》,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这部电影的特效,我也被特效震撼到了,不过这部片子绝对不止特效和画面这么简单。
除去电影表面讲述的一个故事——当然,是个好故事——但是我们还可以继续往深挖掘这部电影,看看藏在一个“迪士尼公主故事”之后还有什么别的东西。
这几年迪士尼的“公主片”越做越好,几乎每一个都直击一个社会问题,从《冰雪奇缘》到《海洋奇缘》,这次的焦点变成了“空心病”。
如何看出“空心病的”?从莫阿娜与她的父亲之间的矛盾,可略窥一二。
莫阿娜的父亲总是担心女儿被无情地大海伤害,他不顾女儿对海洋的渴望,一次又一次阻止莫阿娜靠近大海。
是不是觉得这种感情很有“既视感”?就像国内大多数人的父母一样。
莫阿娜的父亲也没逃过以自己的经验左右孩子的人生这条路,当然这不能说莫阿娜的父亲做错了什么,更不是否定现在的大多数家长。
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件事:当父母的行为出自“爱”的时候,是不是就获得通行证,可以无所顾忌了?
我们继续看这部电影里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电影中,莫阿娜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驾驶木船越过大洋,还没有家长陪同。这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总是有那么点不可思议。
这种不可思议我想不仅限于我一个人,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都是很“童话”的,是不应该发生在现实中的。
但是,莫阿娜的行为体现了西方人的一些教育观念。西方的家长们,即使担心,也会尊重孩子的愿望,让他们尽可能去独自体验人生的精彩。
莫阿娜的父亲在她小时候,不断阻止莫阿娜靠近大海,只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在海上吃了个大亏。
看到这里,我感触很深,当今社会中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子,认为他为你安排的都是最好的,殊不知孩子想要的是父母根本不敢尝试的方向。
这种现象让这部动画电影跳脱出“童话故事”的桎梏,变得现实起来,令我想到了“空心病”,一种流窜在一流高校高材生中的奇特心理病。
前些日子的高校社会调查中,好学校如北大也有四成学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被称作“空心病”。值得一提的是,越是优等生,越是的好孩子,患上“空心病”的比例越高。
这些优等生,从小到大一直按照父母设定好的轨迹前进,从小学的第一名到大学高材生,这些孩子善于学习,缺不善于思考,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这类高材生,没有强烈的人生追求,常常会郁郁寡欢,甚至选择自杀。
如果你看了《海洋奇缘》,这时候你一定会想到一个场景,就是莫阿娜年少时被父亲困在孤岛上的场景。
我想,如果莫阿娜一直被父亲“囚禁”在孤岛上,如果她没有机会走向海洋,那么等待她的将是无穷无尽的迷茫,将是这种困扰着中国年轻人的“空心病”。
但幸运的是,莫阿娜冲出了孤岛。
她离开了安全的小岛,驶向危险的海洋。虽然大海很危险,但她遇到了毛伊,毛伊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位父亲,能够教导莫阿娜航海的技巧,也能在真正为难的关头保护她。
当莫阿娜经历过大海的风雨之后,她才得到了真正的成长,这和年轻无关,更多的是一种面对挫折的能力。
事实上,我想,也许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风雨与危险才是重要的事情。如果不经历风和雨,又怎能获得心灵上的成熟呢?
活着到底是为了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快乐?这是一个值得孩子和家长共同思考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保护他们不受世界的伤害,还是教会他们面对伤害的能力?
每一个父母都不想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但是,每一个孩子都终将面对自己的人生,那是每个人自己的海洋,需要自己与风雨抗争。
对于孩子来说,社会的外在评价与认同显然十分重要。
但为什么今天的名校大学生会产生“空心病”?会对生活丧失热情?他们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外界认可么?
我觉得,我想“空心病”之所以被称为“空心”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内心缺少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上的强大。
《海洋奇缘》的莫阿娜走向大海寻求的是这样一种强大, 而我在电影里看到这种追求的时候,我想,如果治愈“空心病”有了答案。
那些缺乏内在的力量和生命意义感的人,可能只是没有目标,也没有前进的方向罢了。
长期以来被要求做某事的家庭教育令孩子丧失了对“海洋”的向往,失去了面对风雨的勇气。“空心病”应运而生,那么怎样才是解决之道呢?
《海洋奇缘》的后半段提到,家庭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的抉择,让他们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而不是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绑架他们。
只有将孩子放归他们自己的“海洋”,让他们承担起自己的“风雨”,“空心病”或许就可以被治愈了。而这也是《海洋奇缘》给我最大的感触。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点看法,希望所有对生活感到迷惘的年轻人去看一看《海洋奇缘》。
祝大家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