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南山宗)
律宗(又称南山宗)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以研习和持守佛教戒律为核心,强调“以戒为师”,注重戒律的严格实践与传承。其祖师谱系以唐代道宣律师为实际创始人,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戒律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律宗的核心思想
以戒为师:戒律是修行的根基,通过持戒净化身心,为禅定与智慧奠定基础。
四分律传承:以印度《摩诃僧祇律》《十诵律》《四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四大律典为基础,尤重《四分律》(昙无德部),形成中国律宗的教理依据。
图片
止持与作持
止持:禁止恶行(如杀生、偷盗、邪淫等);
作持:规范善行(如布施、诵经、礼佛等)。
戒定慧三学:戒律为戒学,禅修为定学,教理为慧学,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律宗的祖师谱系
律宗的祖师传承以印度律典传入中国后的注疏与实践为核心,通常以唐代道宣律师为实际创始人,其谱系如下:
祖序
祖师名号
历史地位与贡献
初祖
昙无德(印度)
《四分律》的译者(姚秦竺佛念译),律宗理论源头,但未直接传入中国。
二祖
昙柯迦罗(三国)
曹魏时期译出《僧祇戒本》,首次为中国僧侣制定受戒仪轨。
三祖
法聪(北魏)
北魏律师,专弘《四分律》,口授弟子道覆,推动律学本土化。
四祖
道覆(北魏)
法聪弟子,著《四分律疏》,首次系统注解《四分律》。
五祖
慧光(北齐)
北齐律师,提出“四分律三大部”(《四分律疏》《羯磨戒本注》《舍利弗问经》),奠定律宗理论基础。
六祖
道云(隋代)
继承慧光学说,整理律典,推动律宗在隋代的传播。
七祖
文纲(唐代)
唐代高僧,复兴律宗,著《律宗章疏》,确立南山宗体系。
八祖
道宣(596-667)
律宗实际创始人,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南山三大部》,提出“止持作持”理论,被尊为南山宗初祖。
九祖
文纲弟子(唐代)
如道岸、义威等,继承道宣思想,推动律宗在江淮流域的传播。
后世传承
宋元明清律师
宋代允堪、元照等续注律典;明清时期律宗逐渐式微,但仍有律师如读体、寂光等复兴戒律教育。
三、律宗的历史发展
魏晋南北朝萌芽:昙柯迦罗引入《僧祇戒本》,法聪、慧光等律师初步构建律学体系。
唐代鼎盛:道宣律师创立南山宗,提出“四分律”与中国佛教的融合理论,长安成为律学中心。
图片
宋元转型:律宗与禅宗结合(“禅律并重”),但逐渐被禅宗简化戒律的倾向冲击。
明清衰落:因戒律严苛难以普及,律宗影响力下降,仅少数寺院(如宝华山隆昌寺)坚持传承。
近现代复兴:近代弘一律师(李叔同)精研南山律,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推动律宗复兴。
图片
五、律宗的现代意义
戒律复兴:弘一律师等近代高僧推动戒律研究,为当代佛教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持。
寺院管理:现代寺院(如中国佛学院)将律宗仪轨融入日常管理,强调僧团纪律。
国际影响:南山律宗的戒律思想通过《四分律》传入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佛教僧团制度。
律宗以戒律为修行根本,通过严谨的持戒规范身心,其祖师谱系从印度律典传入者到唐代道宣律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在历史上因禅宗兴起而式微,但其对佛教戒律的传承与现代化复兴仍具深远意义。南山宗不仅是汉传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佛教制度化的基石。
图片
创始人:道宣,祖庭为西安净业寺。
教义:以《四分律》为本,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重戒律实践。
特色:清末弘一法师复兴律学,影响近代僧团改革。
图片
图片
独立学者,作家灵遁者作品《观自在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