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身在异乡也难免做一个又一个。
我快两米高,金色头发留到腰,欧美长相在中国的黑发海洋再着眼不过。而他人开口问我的第一句话大都是“你哪里人”?
能够说加州,但此外我很难回答上来。搬家了太多次,而何谓故乡,我并未知。所以故事就从来到南京前后开始吧。
去年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跑来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开始读硕。这一期间里可能是学习汉语的这三四来年里最难的一段,方方面面都是很大的挑战。还没打开书本开始去研究心爱的诗歌时,就得先处理这个身份问题。烦死人了。本科后跨过了大海,在一个一人不相识的南京挣扎了好几个礼拜,混了点饭吃,赚了点钱来,然后终于有开学前的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介绍交流会。当时颇期待这一天,跟下来三年要并肩吃书的同学的初次见面,何不心悦?三成兴奋、三成害怕加四成坚定都佛腾着在脑海里,但全都涂上了一个忐忑不安的叠印。我爬上了文院二楼,在外面定了定神,走了进去通知信所指出的教室。一走进去,果然是半场“这个老外应该走错教室了”的眼神,另一半场是连看都不敢看的表情。我默默地找了个座位。努力了这么久而面着这种欢迎,心悦瞬间化成陌生感。
但不怪在场者看我不顺眼,只怪大家那天都有相似的期待加害怕绕着在心里。
本学期学业方面有两个印象比较深的事,一个是一门现当代研究著作选读课的一次报告。那一门课要求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选一本学术类的书,而将之进行严谨的书评。老师把我们每一个人的书评对象以主题整理成几个组,那样的话一次上课就有几个同学来评福柯的几本,下周有几个关于现代性的报告,后来又几个关于夏志清的研究等等这样的安排。我最初没多想要选哪本书,就直接报名了李欧梵的《上海摩登》。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那么有权威和影响力的李欧梵我在四年研究中国文学的过程中竟然没有读过,所以大概是时候了吧,而另外一个是本来就对上海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一无所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我应当了解一下那一段历史和写作环境。
表面上还挺不错,对吗?结果我也读得很开心。但是痛苦与后悔聚焦于分组的事:在十二组里,我被安排到第三组。也等于说,书选好了之后,有了短短的几个礼拜就要在课堂上给一个书评的报告。手上四百多页的《上海摩登》瞬间化为一个四百多公斤的砖头;我快吓尿了。
但人生没有挑战性,不值来活这一回。整个东西读完了,那四百页苦苦地吃掉了,而虽然报告本身由于当天紧张得要命所以没做得特别好,但把那个书在特定时间内看完还是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就是呢,美国那边读中国文学的话,我们读一个作品的原文要按照班上的同学的水平。而大部分的外国孩儿的中文阅读速度不是特别好,所以本科期间一个礼拜里可能要读三十,四十页的中文(当然英文课的话我们一周要读四五百页哈哈哈美国学府不是闹着玩的)但这次要在两个礼拜以内读完四百多页的中文 - - 对我来说是个前所未有的任务,最终也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唯嫌那个书评本身还没有写出来,只是报告早就做完了。过年的时候还得着力于把它干掉 。。。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是诗论课老师对于我每次报告的赞扬。我这种感受最坏能说成自慰,但在二十来个来自国内的同学当中做一个学了四年不过的中文的研究生,几乎每一天上课都会遇到彻底毁自信的事。而我这门课上,不知道是阿弥陀佛在保佑还是老师觉得我美,我居然成了老师赞不绝口的学生。每次上去做一个自以为不佳但不差的报告后,老师还是点我名说同学要向我学习,我们这个姓梁的同学做了一个典范的报告。坐下来之后,阿阔同学总会微笑一下,但我总听得很面红耳赤。幸好有那同学的支持,不然觉着那门课实在玩不下去了。
不过,我发现老师在指一个道理。我所了解的学术就是读过一个东西后,提出意见和问题来讨论讨论。问题和意见提多了之后,你差不多可以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了。但我很多同学连在这个研究生阶段都有能力上的反差:要他们总结一个东西,要他们解释某某作家在第几页的某段文字里是什么意思,他们可以做得既简练又精彩。我从他们那里还是学到了总结的准确方式,同时发现好多年以来没有人要求过我总结一幅作品,因而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与同学们的对比起来还是有些许逊色。可是老师一开始问他们,“那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或者 “你同意作家的观点吗” 一类需要另一种思考的问题,他们八成回答不上来。“不知道”,“不好意思老师,我没想过”,“哦,我回去多想想” 之类的回答多的是。
完全可以理解。这边的教育有个好像可以称作 “定格性” 的教育方式。你就是要跟大家一样,否则被打被骂被念被罚。发现那一门课最头疼的就是自己想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太多了。老师扔我们一篇三十页的文章,而我隔天就有三十夜的报告讲稿要处理。烦死了。但我看算很成功的一门课,中西互学了。希望我在某个程度上有带给那些同学一点启发或者实用的典范,因为他们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那两门课之外,南京生活还是过得很丰富和充实。几个月前被一个学妹叫去演话剧,结果是整个学期以来最好玩的事之一。高中时演过了不少的戏,但等到大学没什么时间。所以其实还没来南京的时候,心里已经在暗谋如何让那帮搞戏剧的人来要一下我这能说能演的洋鬼子。然后,一个很平凡的礼拜二下午跟尹大哥吃饭时,一个女孩朝着我飞过来开始问我要不要演他们戏剧专业的一部戏。当时有点慌了,人家应该要骗来一个能讲几句英文的众生相,但后来得知他们要我演的角色还是算一个台词蛮多的中年男孩。整个戏演下来了不大有障碍,最后一场甚至有个观众上来问我是不是职业演员。虽然之前演过了那么几部戏,但此次算第一次在汉语环境下演一个,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也能与上面的事作比。
所以南京呢?这个古都还是带来了很多快乐。当然吃了那么几百碗的鸭血粉丝汤,去了那么几次鸡鸣寺看看美景,但无论在世界何地,生活贵在人。我在这里认识的同学和同门,以令人惊讶的热情对待了我。之前在华的经历中无能与这份在南京的比。身在异乡时,用第二门外语来上硕士专业课,心理支持是很需要的。而每一位师兄和师姐二话不说就把我约出去吃饭聊天打牌跳舞读书看戏什么的,杂事皆有,就给我一个特别温暖的感觉。
这段时间一言难尽。方方面面的悲欢离合,只能说半年在南京读硕士,时间真过他吗快。只愿下个学期开学前能快点弄一笔学费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