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流水喜相逢,桑竹良田阡陌通。
黄发垂髫鸡犬乐,美池芳草笑春风。
品词寻味需真读,悟智启思当细功。
虚构并非胡乱语,自由憧憬比花红!
抗疫期间,提前备课,解读经典。第三单元,单元提示第一段最后一句是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显然,思想、情趣、智慧就在诗文之中,是以诗文语言为载体的内容。同时三者也是“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凭借。
也就是说本单元,编者提醒我们关注的是思想、情趣、智慧这些人文的内容以及含蕴这些内容的形式
一一语言或言语之中。
今天,我们先看《桃花源记》。我们通过哪些语言,以怎样的方式品读出其中的思想、情趣和智慧呢?
在预读懂大意(懂大意,是明白文中记了桃花源的哪些内容,而不是会翻译成现代文。不管考试怎么考,我一直不主张要求初中生句句翻译)之后,我就提出一个主问题:
你从哪些语句里知道这个桃源是在“世外”?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进行批注式研读,揣摩语言、积累语言中,去品读去探究。
可能的探究点如下:
1.“晋太原中”,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却是展示时代背景的一个窗口。
文下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一一396)。
这个注释非常简单,但我们问题就来了:孝武帝怎样,他治下的东晋怎样,有可能出现“桃源”美境吗?
查资料知:孝武帝,10岁即位,亲政开始还是一代英主,任用王猛、谢安等一些贤臣,还成功地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但后期因除权臣受挫,不思进取,沉迷酒色,最后在35岁时,竟被张贵人安排宫女闷死被中。如此窝囊,政何以通?政不通,人何以和?人不和,怎可能有桃源仙境存世?
2.“武陵人捕鱼为业”。这是文中人物身份的交代。但一捕鱼为业者,在东晋时,生活如何?会不会抛业弃家“缘溪行”?我们看“溪”的含义:山里的小河沟。小河沟,适合悠闲垂钓,适合“捕鱼为业”的专业谋生的渔民吗?显然是否定的。这一身份的人,养家糊口,尚无法自足,下边所见所闻,岂可信哉?
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渔人到了溪中居然不捕鱼,却“缘溪行”,还“忘路之远近”,有悖常理。渔人非第一次行船,行船速度或多长时间走多远,他约莫还是明白的。这“忘远近”,是走了多久?未见桃花林前,是什么让他忘了自己是干嘛的,还忘了自己走了多久?忘得毫无道理!
下面是“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先不管什么林,数百步,中无杂树,非人力所不能为也。再说如此“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没有人的管理何来如此繁茂?四字短语,整整齐齐,美感十足。且桃在中国文化里非同小可,它代表美丽(红颜、人面桃花),代表长寿(蟠桃、一桃杀三士),代表友谊(桃园三结义),代表吉祥(可辟邪,贴桃符,折桃条),因此桃是可亲、可近、可敬之物。因此这里如此多,如此美的桃林,除非仙境,否则何以无人?
“渔人甚异之”,渔人感到惊异的就是这片美不胜收的桃林。却“欲穷其林”,何故?这片美景只是千引子,更美、更神的还在后面。当然越神奇,越表明,桃花源的不真实性。
用上面的品读探究,作为示范,余下分成三组,由学生们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积累词语,悟思想,品情趣,知智慧,赏语言自然渗透。
探究展示后,总结评价,此文学习任务已近完成。
思想:向往自由、幸福。
情趣:美景物,美生活,美人情。
智慧:把对现实、对社会的不满,批评写在故事里,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