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铮 亲密之旅
01 关系中的恐怖分子是这样诞生的
亲密之旅创始人黄维仁博士曾经提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当你回到家的时候,伸手去打开家里的电灯开关,发现灯不亮,接下去你会怎么做?”
通常大家比较正常的想法,就是可能会先尝试着再打开电灯开关一两次,发现是真的不亮时,就会去看看是否是停电,还是灯泡坏了,或者是跳闸……
总之会去找一找不亮的原因,如果是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还会去找物业或者维修电工来帮忙修理。
但如果有一个人,发现灯不亮之后,继续站在那里打开关上电灯开关一百次甚至上千次,并且还要边开关边抱怨:
“灯为什么不亮?
灯怎么能不亮?
我都按了这么久,这么多次了,
你怎么还不亮……”
或许我们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好笑,但是大家是否有想过,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经常一直在做那个电灯不亮却只会站在那里继续按一百次、一千次电灯开关,并且还要抱怨灯怎么不亮的人。
父母和孩子在家中常常上演各种碎碎念经典桥段,有关于学习的、穿着打扮的、整理房间的、吃东西的,还有关于作息、手机、游戏……
“几点了,还在看手机,XX作业做了没?!”
“你那个房间乱得像垃圾堆、猪窝狗窝,脚都没地方放,每天讲每天讲都不会听!”
“难看死了,里面衣服太长、一层一层露出来干嘛?!”
“跟你讲了多少次这是垃圾食品不健康……"
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哪怕再叨叨一百遍,甚至吼一千遍,孩子还是不会听我们的。
紧接着很可能就发酵成为各种冲突,因为我们心里叨着叨着就开始产生了无助、委屈、愤怒……的感受,不用骂和吼的方式就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怒气。
但奇怪的是我们还会站在那里继续按“电灯开关”100+ 次!
我们是否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02 父母的需求也该被重视,自我成长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父母有生活、工作的压力。
做父母的工作上要优秀,生活也必须要继续,回到家也容易习惯性先考虑孩子的需求。
再加上老人、人情世故,特别是青少年的父母,已经开始或将要面临中年危机,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肩膀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难怪新闻热搜榜上常常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诸如“成年人情绪崩溃的某个瞬间”这样的话题,大家看着应该也都感同身受。
而且,不论是在婚姻中还是作为单亲父母,都会感到情感孤独。
中年夫妻,双方形同陌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极少沟通。
单身一人也是孤独寂寞。
再加上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中未得满足的需求,内心仍然还在渴望。
过去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创伤,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在意过自己的感受,没有好好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好好爱自己?
当父母长期忽略自己的需要,必然就会在情绪上有所压抑。
而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不是不见了,而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间以最意想不到的强度爆发出来。
C爸爸的故事:
这是一位单亲爸爸,一个人带着孩子,又要工作,心中也希望能够照顾好孩子。
所以他每天赶着回家给孩子做饭,只能是煮面、炒饭一锅端之类的食物。
结果孩子抱怨他煮的面条不好吃,不想再天天吃这样的饭了!
这位爸爸一下受不了,躲到卧室大哭了一场……
后来这位爸爸看到自己作为单亲,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身心的承受力都到了临界,他需要给自己有休息和喘口气的机会。
于是,他接纳了自己不是超人,知道自己一个人边工作边照顾孩子已经是够辛苦的了,自己也很努力做到最好了,就不要求自己在给孩子做饭上尽善尽美,也要好好爱自己。
他就和孩子一起寻求双赢,最后决定不一定要自己天天在家做饭,累了就可以叫外卖,或者接上孩子一起到外面吃饭。
这样虽然多花一点钱,但不会连轴转,满足自己需要休息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孩子在饮食口味上想要多样化的需求,父子俩还可以有一些珍惜相处的时光,有更多陪伴和交流的机会,亲子关系更加亲近、和谐。
S妈妈的故事:
这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妈妈,但她总是有一个情绪爆发的点:
每当孩子把玩具四散在客厅满地板都是随便乱丢的玩具、垃圾的时候,她总是会控制不住地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要求孩子把玩具收拾好。
并且情绪从第一句的温柔提醒,迅速就窜到火冒三丈。
但孩子们在她歇斯底里地怒吼之后,但过后还是一如既往地乱,哪怕当时吓得一愣一愣,他们也不会如她所愿自己就收拾好玩具。
可想而知,妈妈看到后又会再次唠叨+爆发,就这样一直重复着不健康的循环。
这位妈妈因为学过亲密之旅,懂得在经过多次循环之后给自己叫暂停,用亲密之旅的情绪疏导五要诀做自我探索。
她找到原来“秩序感”是自己很大的需要。
孩子们3、4岁之前都是自己带,培养了很好的收纳习惯。
但是后来因为夫妻关系出现了比较大的冲突,身心疲惫,就请了一位阿姨来帮忙照看。
结果这位阿姨的秩序感极弱,不仅把孩子们原有的好习惯给丢了,孩子们还反过来从阿姨那里学来了东丢西落的毛病。
所以每次当这位妈妈看到满地板的玩具和杂物的时候,内心秩序感崩塌的同时,还充满了后悔和自责,因为是自己把孩子交给了别人。
继而,又感到愤怒和委屈,因为若不是丈夫和自己的关系紧张,自己也不会身心疲惫到要请别人帮忙带孩子……
她内心的深层需求其实是“原谅、接纳那个做得不完美的自己”。
当她看见这个需求后,她就懂得自我对话,超层沟通,对自己说:
1、那个时候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了,请人帮忙带孩子是对自己身心上的保护,这样自己才可以缓过那段关系紧张的时间,把精力好好花在处理冲突、修复夫妻关系上。
2、那位阿姨虽然这方面习惯不好,但非常爱孩子,孩子们很喜欢她,让孩子们在妈妈身心疲惫情绪低谷的时候,仍然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3、现在夫妻关系好了,自己也更有精力了,孩子也才6、7岁,习惯没有了还能慢慢再培养。吼是没有用的,孩子只接收到了妈妈的坏情绪,却没有接收到要养成整理好玩具、保持整洁的习惯。想他们改变,要让他们感受到爱,有好的方法和让他们有不改变的空间。
4、他们长大了,原有的收纳方式或许已经不适合他们了。
之后,这位妈妈就有办法不再按一百次“电灯开关”,而是为着自己的情绪向孩子们道歉,也给孩子们存款。
再给属于他们的空间添置了更合适孩子年龄和能力的收纳柜,带着孩子们一起将玩具归类,做好标签。
和两个孩子一一明确他们的“职责范围”以及每天睡前的“确认表”,自己也说到做到每天带着他们一起检查、确认。
有了合理的收纳工具,有了妈妈的以身作则,有了表格、工具的有效自我监督,更重要的是有了妈妈及时的看见、存款和标明孩子们的努力,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孩子们又成为了家里的收纳小能手。
妈妈还能经常愉快地为了庆祝家里保持整洁第X天,请孩子们吃冰淇淋!
当父母的心理容器已经毫无空间的情况下,是无法hold住孩子所给予的挑战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张。
所以我们要先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先来好好爱自己,再去有智慧地爱孩子,这样才不会变成关系中的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