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月4日首发于“凯叔讲故事”。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授权请联系:tougao@ksjgs.com
每一届、每个班里都有一些学生从来不发言,或者发言很少。我经常被家长问,孩子内向,不敢发言,不爱说话,怎么办?也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在外面都很爱说话,但是课堂上却不敢发言,这是为什么?……
以前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是和家长一样,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育应该尊重个性。有时候安慰家长,只要孩子会就行了,发言我会多鼓励。后来读了王芳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我突然想明白了:内向、不爱说话、不敢发言,孩子自信不够,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没实力!
王芳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先分析原因。她问女儿,为什么不发言?是不敢,还是不会?女儿说,是不会。王芳就逐门功课和女儿一起分析,看看女儿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再拿出方案。擅长的怎么做,不擅长的怎么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女儿变得敢发言、爱发言了。
所以,把不发言归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其实是把问题归为天生、归为不能改变。就好像有些人事业不成功,就说自己怀才不遇;有些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说教育体制有问题。这种思路,本身就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是逃避。
现在让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树立这样的理念:任何问题都可解——没解决,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你没用对方法,你应该做的,是继续寻找、尝试下一个方法,直到问题解决了为止。
其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逐一排除,然后对症下药。
回到不爱发言这个问题。
首先,这绝对不仅是性格问题这么简单,退一步说,即使是天生性格极度内向,也一样可以训练出来。
英国首相丘吉尔,从一个口吃的孩子,通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人。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他天生口吃,嗓音微弱,为此,德摩斯梯尼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改变发音,他在嘴里含了块石头;为了去掉气短的毛病,他常常面对呼啸的海风,不停地吟诗;为了改掉耸肩的坏习惯,他在肩头上方悬挂两柄剑……
口吃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个子矮小的运动员,可以成为奥运冠军(邓亚萍);所需要的,是克服生理上的缺陷,还有“我不行”的心理障碍,是艰苦的努力。
其次,想解决发言的问题,先要帮助孩子提升实力。不爱说话,是因为脑子里没货,不知道说什么;不敢发言,是因为问题不会,不知道怎么答。那就帮助孩子积累,帮助孩子学习。
一.课外多积累。多和孩子聊天。对孩子的幼稚问题不讥讽、不嘲笑,而是耐心解答。不会不要紧,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会,咱们可以一起学习,查找答案。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和孩子一起玩。在陪伴中,什么都说,什么都聊,孩子的脑海中就会积累很多词语、知识、情境、方法;积累多了,就能够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当然不怕表达。
二.课内多练习。多读课文。不会说,就学着说,读课文,就是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说话。课文读得好,既能够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多认生字。识字多,在识字、组词的时候,就能够小试身手。做好预习,对新课有所了解,通过查阅,有第一手资料,就可以在交流的时候展示一番。像这几条,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去打有准备之仗的。有了准备,课上自然就敢发言了。发言的多了,自然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更爱发言。为了发言,就会认真听讲。结果成了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辩证法早就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提升实力,需要持久的付出和努力,实力到了,自然就想展示一下。如果孩子脑子里有了积累,想不让他说,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