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翻译: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荡相遣执讲故事:
鲁昭公是鲁定公的兄长,因与季氏有矛盾,被三桓逼走齐国。孔子听说后,二话不提,带着弟子们也追了去。为什么这样呢?鲁昭公对孔子有恩。孔子二十岁有子,鲁昭公很看重年轻的孔子,就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孔子就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以感念昭公之恩。
孔子在陈国是客人。公庭之上,陈国君臣,面对名满天下的贤哲,有多少话不可以谈?陈国的司败,一个管治安的公安厅长,上来就给孔子一个下不来台。俗话说:“人后不言是非?"况且是故去的有恩的鲁君?孔子觉得这个人无礼,又不好表现,只得虚应一声“知礼"。话不投机半句多。孔子说完,不待这个司败再说什么,赶快施礼告辞。
孔子退出之后,这个陈司败,上前走了一步,来到他的同乡,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身边,躬腰作了个揖。陈司败的样子,你可以想象他的形象:身材干瘦,头顶尖削,八字眉细长,深眼窝,鹰钩鼻,脸上无肉,颧骨高耸,两撇髭须下,露着稀疏的黄牙。一脸阴沉无善意,眼冒精光专害人。
(陈司败)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陈司败说的什么话?按照他的逻辑,孔子不是君子?因为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孟子,孔子故意掩盖了这个事实。
其实,向前追六百年,鲁昭公和吴孟子还真一个祖宗。他们都是周太王,即周文王的爷爷的后代。周文王的大伯即泰伯为了不跟文王的父亲季历争位,偷偷跑到荒蛮的吴地,吴国公室都是泰伯的后代。
陈司败还真是个人物,关注别人家的私事能跨越六百年。
巫马期是个忠诚实在人,但也很理性。他曾作单父宰,“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使单父治。对陈司败的言行,心中厌恶而又不便发作,只得也辞出了陈国公庭。
巫马期把陈司败的浑帐逻辑告诉了老师,心中甚是不平。其他弟子听了,也大骂这个司败无礼。孔子却一脸祥和,款款说道:
“说来也是我孔子的造化。纵使有一点点过错,别人都能发现。这不是很好吗?"
孔子胸怀宽广,但也深知陈国不能久留。陈国游走于吴楚大国之间,不修德政以求长存之道,见利忘义而不知亡国之险。国君不仁,臣子无义,奸狎鼠辈充斥公室之中。如此险恶之地,还是走为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