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中师生活

                                       追忆我的中师生活

                                               王纪群

       序:今年是我中师毕业三十年,班里的同学们正积极筹备“毕业三十年”庆祝活动。在与大家一起筹备的这些日子里,三年中师生活的如烟往事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不由得思绪连连。距离聚会的时间还有三天,我决定在这三天里,用三个主题追忆三年的中师生活,为毕业三十年聚会奏响前奏。以期和我的同学以及有相似经历的伙伴重温那段火红的岁月。


                                                                        第一篇       出游记


        我的中师生活恰值上世纪八十年末期,那时旅游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三年中,我们组织了多次旅游,或者是学校组织或者是自发出行,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两个人的旅行


        中师第一年的第二个学期,恰逢五一,我与魏敬国商议组织班内同学去蓟县盘山游玩,我们俩发起倡议后,班里同学响应者寥寥,开始还有几位同学报名,但最后都以各种托辞不去了,可能大家觉得是我们自发组织的,有各种担心。这一下弄得我俩很是尴尬,恰在此时,一班的男生(当时我们这一届学生只有两个班,我们是二班)仿佛跟我们叫板,组织他们班的同学去北海公园。虽然他们的号召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但终究还是有几个同学参加。面对一班男生的冷嘲热讽,我们俩决定,即便只有我们两个人,也要按计划出行,不然岂不让他人耻笑。于是,就有了这次两个人的旅行。

        在4月30日下午,我们从天津北站坐火车出发,那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坐火车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谁知,一上车我们便后悔了,车上的人太多了,根本没有座位,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脚无立锥之地”,站在拥挤的人群中,随着绿皮火车缓慢的行进,仿佛荡秋千一样,一会儿挤着这个,一会儿碰到那个,好在不用担心摔倒,车上每一个都是天然的扶手。

       下了火车,辗转来到蓟县县城,已是黄昏十分,我们找了一家小旅店住下,第二天清晨,便乘车来到了盘山脚下。

       五月盘山的早晨,微微透着凉意,我们从正门出发,向主峰“挂月峰”攀登。沿途每到一个景点,我们都拍照留念,偶尔与同行的游客攀谈几句,倒也不显寂寞。登临挂月峰,已经快11点了,在主峰上盘桓了一个多小时,吃了点自带的干粮,我们开始下山,回到县城后乘坐长途汽车,返回天津。

       两天的行程都是魏敬国安排的,虽然没有三五成群、呼朋引伴,但也十分顺利。那时魏敬国就已经展示了他在旅游方面的组织能力,我自愧不如。如今魏敬国离开了教师岗位,开了自己的旅游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次出行,对他来说也算一次“实习”了。我则显示出“文艺青年”的一面,在回程的车上,脑海中回忆着盘山的美景,酝酿了一首小诗。

                                                                             游盘山

                                                           五月盘山绿。三盘石松泉。

                                                           乾隆曾后悔,何必下江南。

                                                           游客成群至,欢歌笑语传。

                                                           攀登挂月峰,吾辈只等闲。

       诗虽然不甚工整,但那却是我平生所作的第一首诗,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二)夜游中环线


        1987年,天津市外环线竣工通车,这在当时可是一件足以载入天津史册的大事。为此,学校特组织我们乘车游览外环线。受这次活动的启发,学校一些较活跃的男生,萌生了一个想法:外环线我们游过了,中环线还没有全程游览,何不组织大家全程游览中环线。这时又有人提议说:白天车太多,没意思,于是我们决定“夜游中环线”。

        在当时,这个想法未免大胆,因为我们住校,学校管理的比较严,不允许我们晚上出校门。怎么办呢?我们这群“调皮捣蛋”的男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终于完成了这次出行。

       下午放学后,我们将自行车存放在学校对过的居民区中,晚自习之后,大家翻过学校宿舍楼东边的围墙,来到居民区,骑上自行车开启了我们的行程。

       我们沿着东半环一路前行,那时的天津夜晚,汽车不是很多,整条中环线就成了我们的天下,大家一路唱着、笑着、闹着,一口气骑到八里台立交桥。隐隐感觉有些累了,我们便在桥下休息,当时桥下还有个摊煎饼果子的小摊,摊主还没有收工,仿佛是专门在等待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大家摊了几套煎饼果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那浓郁的香味至今难忘。

       人们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短暂的休息之后,有些同学觉得太累了,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抄近路回学校。于是,大家经南门外大街,穿过老城里,沿京津公路回到了学校附近的居民区,依然把自行车存放在那里,翻过学校围墙,回到各在自的宿舍。

       今天回想起来,我们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校纪,如果被学校知道了说不定还会给我们处分,但那时,没有人想后果,大家率性而为。

        如今我们已为人师,“夜游中环线”的经历,让我面对调皮学生时,总能多一份理解,有时遇到班内“调皮捣蛋”的学生做出“出格”的事,我在批评教育之后,大多选择了宽容。

        是啊,谁都年轻过,如果年轻人暮气沉沉、循规蹈矩,我们的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和未来。


                                                                     (三)“宁园”祭扫


       在中师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每年清明之际,学校都组织我们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其中有一次祭扫活动让我至今不忘。

        当时,学校组织去北宁公园开展祭扫活动,顺便进行春游。我们班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花圈,来表达我的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祭扫活动开始的前一天,班内的女同学一起动手,扎了一个大花圈。花圈扎好后,却遇到了新问题,由于这次我们是自由出行,怎么把花圈带到烈士陵园呢?最后商定由我和刘季春具体负责。

       第二天一早,我把花圈捆绑在自行车后面,和季春一同出发。一路上,阵阵轻风吹得花圈“哗哗作响”,沿途的行人纷纷侧目,仿佛看怪物一样看着我们俩,弄得我们特别不好意思。好容易骑过了盐坨桥,北宁公园就在眼前,我们俩尴尬的表情才稍稍得到缓解。

       祭扫活动之后,同学们在北宁公园游玩了一天。游园的情景我已记不太清,但同学们在教室亲手制作花圈以及我和季春驮着花圈骑行的场景却令我终生难忘。

       联想到现在学校组织学生清明祭扫,场面比我们那时隆重得多,但能留在学生记忆中的片段又有多少呢?


                                                                     第二篇 课堂记


        三年的中师学习使我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为青年,难忘三年的学习生活,难忘谆谆教导我们的老师,难忘伴我们成长的每一堂课。在三年中,有几节特殊的课,今天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一)一节录像课


        师范三年,我们的班主任是曲宝新老师。那时的曲老师西服笔挺,在诸多穿制服的老师中特别显眼。他同时担任我们班的语文基础知识课(简称“语基课”)。曲老师基本功扎实,上起课来声若洪钟,我很爱听他讲课。

       有一次,曲老师带我们来到学校的电化教室,说是要制作一堂录像课。那时,录像对我们来讲还是“新生事物”,我们在新奇中完成了这堂课的学习。我心中陡生一种“自豪感”,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班能进行课堂录像感到自豪。谁知,转过天来,我们又被安排到电化教室,进行重新录像。“昨天不是上过了吗?怎么今天还上?”不谙世事的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是,这样的日子远远没有到头,一个星期下来,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到后来,每一个问题由谁回答都做了专门指定。随着一遍一遍的彩排,一遍一遍的录像,我越来越感到厌倦。终于曲老师告诉我们,明天咱们进行正式录像,每个人必须穿白衬衣。可能是因为厌倦了重复上这样的课,第二天我穿上自己唯一一件带格子的衬衫,准备上课时,曲老师发现我没有按照规定穿白衬衣,便把我安排到教师的一个角落。负责录像的陈尚志老师采用了技术处理,整堂课我都游离于镜头之外。虽然被冷落,但不知为何我的内心深处反倒有一种胜利的快感。

        后来得知,曲老师录这节课,是为了参加全国比赛。经过了反复折腾,这节录像课果然在全国获了奖,曲老师到延安参加了表彰会,奖品是一把“唐三彩耙子”。领奖回来之后曲老师非常兴奋,同学们也跟着高兴,但我却高兴不起来,一想到“唐三彩耙子”,就会联想到《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上曲老师的语基课了。

       参加工作以后,耳闻目睹很多赛课、公开课无休止地折腾,我反倒理解曲老师了。比起现在,我们那节录像课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二)“我渴望爱情”


        由于是初中毕业,直接上的师范,我们当时只有十六七岁,正是逆反心理比较强的时期,老师不让做什么,却偏偏有意无意地去做。

        记得有一次,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响了,我们正准备回宿舍,曲老师走了进来,毫无征兆地给我们上起了班会课,主题是“不允许早恋”。曲老师在上面讲着,我在座位上烦着,心里想,发现谁早恋了,你就找谁谈,何必让大家跟着挨批。

       按照班里的计划,当天的晚自习,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出于对下午临时班会课的反感,我更改了自己参加诗歌朗 诵会的内容,题目就叫《我渴望爱情》。当我朗诵完这首诗以后,瞥眼发现曲老师脸色铁青,我心中暗想,这一顿批评恐怕是少不了了。果然,朗诵会一结束,曲老师就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一顿狂风暴雨般的数落,让我难以招架,只好红着脸、低着头一言不发。

        今天想来,我那时也太过叛逆。但走向成熟的道路哪会那么一帆风顺,师范三年,我是班内挨批最多的一个,这些大大小小的批评,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路标,使我在后来的人生中少走了一些弯路。

        师范毕业时,曲老师给我的操行评定等级为“优”。这一点让我很意外。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渐渐明白了,中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情节:他们爱自己的学生,但这种爱往往表现为“恨铁不成钢”,对学生批评也好,表扬也罢,都源于肩头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三)完成作业却“挨批”


        在三年的师范学习中,我们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非常优秀,他们都是全区各个学科的佼佼者。很多老师也都非常有个性,由于自己比较喜欢文学,对三年中教我文选的三位老师印象尤为深刻。

        第一位是贾希山老师,他是一班的班主任,同时教我们班文选。在我的印象里贾老师是一位谦谦君子。那时我们这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每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因为我们的班主任曲老师比较强势,所以,出风头的总是我们班,有时一班的同学都忿忿不平,但从没见贾老师着急过。

        和魏敬国从盘山旅游归来,我把我写的《游盘山》一诗拿给他看,请他指点。他给了我很大鼓励,尤其对诗中“乾隆曾后悔,何必下江南”一句赞赏有加。他对我说:“古人写诗善用典,以后你在读诗时要加以注意,每一个典故都是一段故事,好好理解就会增加文史积累。练习写诗时,也不妨试着用典,会使诗歌更凝练”。贾老师的教诲至今言犹在耳。

        第二位是郭祖耀老师,尽管他只是给我们带过几节文选课,但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郭老师能书善画,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他就即兴在黑板上画了一批骏马,令我们钦佩不已。郭老师讲课还特别善于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记得他给我们讲古汉语中的“伯仲叔季”时,他说:“这是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现代也有这样排的,咱们学校的赵叔赵先生就在家排行老三”。

         第三位是马继光老师,马老师身材高大,说话鼻音很重,他讲课总爱说一句口头禅:这个问题不好说,我怎么说呢,我这么说吧。这句口头禅成为我们揶揄的对象,在宿舍里常常学着马老师的样子说话。

        马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可惜我那时不懂得珍惜,错过了很多向老师深入请教的机会。能够近距离接触马老师,皆源于在一堂文选课上我受到“无辜的批评”。

        有一次马老师布置了作业,在我们班七位男生中只有我一个人完成了。但是,在第二天的文选课上,我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因为字写得比较潦草,被马老师点名批评。回到宿舍,我便成了其他几位男生嘲笑的对象,十分尴尬。

        没写作业的“逍遥法外”,写作业的点名批评,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我怀着“天大的委屈”找马老师评理。他笑着对我说:“那些没写作业的同学,都不值得我批评”。这就是马老师,个性十足。他秉承了孔夫子的教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于我那时特别喜欢古汉语(师范三年,我在学习上不是很努力,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学了上中下三册的古代汉语),便经常向马老师请教古汉语知识,每一次他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

        毕业三十年来,每每回忆起这三位老师,我都会肃然起敬,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民国遗风”。


                                                                       第三篇  生活记

        三年中师,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之外,我们还有大把时间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专业学习让我们充实知识储备,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了知识基础;实践活动让我们提升组织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奠定了能力基础;课余生活则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了人格基础。时至今日,师范生活中的朵朵浪花仍在我心中泛着涟漪。


                                                                      (一)水房“闹鬼”

        1986年8月底,我们这群来自北辰区东南西北中的懵懂少年,聚集在北郊区讷河里5号,北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园里。接待我们的是张振鄂主任,(张主任是一位非常和蔼的长者,可惜在我们上学期间就因病故去,当时,我们所有学生都来到北仓殡仪馆送别张老师,悲痛的场面我至今难忘)我们80名学生编成两个班,我在二班,班主任是曲宝新老师。曲老师50左右岁,面型稍长,笑声爽朗,小腹微微隆起,腰间系着一条宽宽的皮带。在那个年代,胖人很少,看来曲老师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果不其然,三年中,曲老师带领我们班开展了很多有创意、有情趣的活动。

         我们这届学生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初中起点的师范生。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报到第一天晚上,在学校的阶梯教室召开了简短而不失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结束后,宿舍管理员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住宿的注意事项,就这样,我们开启了全新的住校生活。

         我们的宿舍被安排在校门东边的小二楼中,女生宿舍在二楼,我们两个班一共十四位男生,住一楼的一间大宿舍。第一天的夜晚,熄灯铃响起,我们关了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同学们大都来自农村,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在陌生的环境中过夜,根本睡不着,但是,彼此又不熟悉,还有住宿规定的约束,谁也不敢出声。睡又睡不着,说又不敢说,房间里不时响起床铺的吱呀声,给人一种阴森恐怖之感。终于,大家实在忍不住了,先是来自同一所初中的同学奓着胆子小声聊几句,后来,邻床的同学也小声聊了起来,轻轻的交谈声,让死寂的空气中有了些许生机。随着夜的加深,大家都迷迷糊糊睡着了。

         睡梦中,只听到离我们宿舍不远的水房中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这一下,大家都醒了,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睡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将我们惊醒。

        “是不是在闹鬼?”有人小声嘀咕着。经他一说,大家更紧张了。我们便决定去一探究竟,一班的吕家生顺手抄起门边的地笤帚走了出去,我们大家都尾随其后。来到水房门口,我们都笑了,原来是几位女生在洗漱,看到我们走进来,一个个尴尬地笑了。

        看看表,还不到4点,我们大家困意全无,索性也开始洗漱。洗漱完毕,聊着刚才水房“闹鬼”事件,宿舍了活跃起来。

        万事开头难,师范生活的第一个夜晚,虽然有些尴尬,但却为大家提供了共同的话题,就这样我们彼此熟悉,共同度过三年时光。此后每每提及此事,便会想起那些睡在上铺、下铺的兄弟。

                                                                       (二)骗取“病号饭”

        师范的第一年,学校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到了第二年,随着学生越来越多,伙食也越来越差。学生会多次向学校领导反映,也为未能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有一条建议得到了充分采纳,那就是食堂要为生病的学生提供“病号饭”。所谓“病号饭”并不复杂,就是一碗卧鸡蛋的挂面汤,但由于是“小灶”,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我们这些穷学生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要想吃到“病号饭”,前提是生病并且持有学校医务室开的证明,可我们这些十七八的大小伙子,哪那么容易生病?再说,真要生病了,再好的“病号饭”,恐怕也吃不出香味来。如何在不生病的情况下吃到“病号饭”呢?人们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这些“坏小子”,思前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在课间到医务室“看病”,看病的理由是感冒了,可能有点低烧;第二步:借医务室大夫让我们测体温之际,以回宿舍拿钱为理由,离开医务室;第三步:夹着体温计来到宿舍或水房,用温水提升温度计温度并控制在37.5摄氏度以内,这样可以避免打针吃药;第四步:请求医务室大夫开证明,交到学校食堂。经过如上操作,我们就可以吃到“病号饭”了。

        当时,学校医务室有两位校医,一位王大夫,一位祁大夫。两位大夫都非常和蔼,对我们也很关心。正因如此,我们才敢冒险去骗取“病号饭”。体育班的男生胆子大,他们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其他男生也试着“照方抓药”,居然屡试不爽,这让我们欣喜异常。就这样,我们隔三差五的去医务室装病,骗取“病号饭”,每次成功之后,都自鸣得意。

       参加工作后,我于2018年5月调到北辰区教科室工作,工作地点就在教师进修学校。母校还有很多曾经教过我的教师,我们偶尔也会聊一些我们上学时的事。有一次,与总务处的王会计聊天,我自鸣得意的讲起我们骗“病号饭”这件事,她笑着说“你们这点“光荣事迹”我早就听王大夫、祁大夫提过,她们早就看透了你们那点小伎俩,之所以不接穿,就是觉得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错误,配合你们演演戏,让你们解解馋,也挺好的。”

        听了王会计的话,我一时语塞,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三) 躲进被窝看“金庸”

       上世纪八十年末,随着83版《射雕英雄传》在大陆热播,一股“武侠热”随之兴起。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责成负责电教的陈尚志老师,定期为我们播放《射雕英雄传》。于是,我们的心被“郭靖、黄蓉”牵引着,与他们同喜同悲。

        通过观看这部经典的电视剧,学校的很多男生开始痴迷武侠小说,一有时间便手不释卷,在武侠世界里肆意纵横。从金庸、梁羽生,到古龙、陈青云,大家都看了个遍。当时,走进任何一间男生宿舍,都可以找到几本武侠小说。

        那时,集贤花园附近有很多书摊,交了押金就可以借阅武侠小说,每天的租金一般为一两角钱。一方面为了节省有限的生活费,另一方面是被书中跌宕起伏的情结所吸引,大家都充分利用时间看武侠小说,上课偷着看,下课抓紧看,回到宿舍废寝忘食地看。每天晚上熄灯铃响后,宿舍管理员祖老师都会巡查,大家就在巡查老师过去之后,用小手电筒照亮,继续“秉烛夜读”。祖老师便搞起了突然袭击,专门在巡查过后进行二次抽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武侠“瘾君子”便被子蒙头、手电照亮,痴心不改。真可谓“管他春夏与秋冬,躲进被窝看金庸”。

        曾经年少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侠客梦”,这也是大家痴迷武侠小说的原因之一。我们既是看武侠,也是在做梦,梦想着自己能够力量无穷,匡扶正义。

        如今,身为一名教师,每每想起那段如痴如醉的岁月,我都会感慨万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我们了解自己学生的梦想吗?如果了解,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呢?

        尾声:在纪念师范毕业3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我围绕三个主题,回忆了师范生活的些许片断。其实,印在心底的何止这些,师范三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早已融入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既憧憬明天的聚会,又害怕明天的到来,因为,明天也会成为过去。


据1%��n�e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0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8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2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72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45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