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才开始玩简书,总是充满激情。每天翻翻捡捡,没有人评论没有人点赞,就不知为何总会点到活动:日更挑战。
1.日更,来不及对文字“追寻”
不是说高产的日更不好,只是我好像确实不怎么适合日更。虽说这几天才开始,每天都可以发文,也确实有好些感触,但其中的文章有些是以前写了很久的。
可能是个人能力的不足吧,我不能保证我能把每天的感慨都写成自己应有的最高水平。而这样,日更就变成了一种任务,而非随心的一种抒发、思想的表达。
那么,日更的意义又在何处呢?只是每天都写点儿字记点儿流水账吗?(啊仅仅个人看法,觉得写日记就真的不过是锻炼对世界的观察力,是写作者本应拥有且一直需要的,不是再往深处的创作能被满足的。)
有位学者说,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在看到这位学者的发言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到焦虑——想好主题中心的文章写不饱满,只能徒劳地一遍遍誊抄先前的文字,妄想从中抓住点什么,却一无所获,甚至耽误了校刊的截稿。当时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自己的问题?好像我每次写文章前都要酝酿好久好久,往往是几个月前的某个晚上灵光一现有所感悟,而后遇到了约稿,提笔一就,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现在看来,好像我对于“追寻”这一环节不是一般的执着。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很巧的是,三年前有老师要求为自己的散文小集命名,我想了一个晚上,取名为“觅•遇”,被老师表扬当然很开心,不过这也真的是我写字的感悟了。
于文字,我寻寻觅觅,不放过一个角落,最终在不经意间,遇见了属于我的文章。
就像黑塞所说:“如果一个人迫切地需要某样东西,然后找到了这个东西,那么赋予这种机会的就不是偶然,而是他自己,是他本身的渴望和迫切带领他去找到它。”
所以啊,对于文字,我并不仅仅期待一个结果,更是希望沉醉其中,享受一个坚定的寻找自己的过程。
更何况写点儿字只是我的课余爱好,代替看流行小说,代替追剧,而不是拿来恰饭的。这样,我也更自由不是?(虽然知道大家很多都要靠这个恰饭,个人都有个人的难处啊)
所以,我来简书只是为了有一个分享的平台,免去了老师同学熟人可能看到并议论的尴尬,有人阅读有人点赞赞同就感到开心,没人理睬也不过孤芳自赏自我感觉良好。佛系一点,不经营,不互关,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只点赞自己喜欢的,怀着一腔少年人的热血、对文学的逐梦与热爱以及反正我不靠这个吃饭的无畏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2.优质的日更会耗费太多时间精力。
在简书看文章其实有点点小困难,毕竟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值得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并且发现,手机的屏幕并不那么利于阅读(个人意见!),从前看纸质书看几十页才觉得劳累,但手机阅读几行就会觉得不耐烦怎么还有这么多。而有些推送内容也确实。。。。太。。。浅薄了,八卦与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严重影响简书水平与个人心情。
啊不过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问题之一了。相比之下当然更愿意看纸质书籍,更容易让人静下来慢慢沉淀。
不过发现,多插入几个图片人为隔断文字,划粗细重点更利于阅读完整篇文章啊。(不然我才不会浪费时间在布局上。本人最喜欢的是只有文字的,但确实加以编辑修整后手机上的阅读效率高得多。)
只编辑文字或许就和记日记是一样的,但到底还是希望有伯乐可以赏识的嘛,所以,不可避免地慢慢编辑修饰着文章。
但毕竟,主业是学习。写字只是爱好,只是追求寻找自我,而现阶段精力应该主要放在学习上。
日更,无疑会极大地影响正常生活。
3.我们,追逐文学
之前就是因为听说简书里还有一群热忱的人儿在坚守着内心才来的。
不过现在有一丢丢失望,好多人只是互赞互关。(没有别的意思!关注我赞我我也会很开心啊啊,大家都需要鼓励鸭,只是说我好像并没有找到很多特别棒的内容,也有可能是花的时间太少了hhhh)
所以,还是希望简书与大家能真正在焦虑感十足的互联网时代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坚守本心,回归纸质书籍所拥有的淡然与充实。
白落梅说:“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了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希望大家走得远了,也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我们,一起创作我们的创作。
这里忆言,简书新人,请多关照。
如果喜欢,对于您的点赞与鼓励我会很开心。
欢迎评论区讨论,倾听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