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了2017下半年的起跑线上。
网上有段子说“伟大的事业都是在下半年完成的”,常常拿这句话揶揄,以苦笑彼此上半年的无所作为。但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质朴而粗糙,需要时间积攒安全与归属,别人给予,不如自己耕耘。所以,下半年也继续努力吧。大家都有好好生活,看着就很有动力了。
(简书app的图片排版不大会用…
6月也有认真写手帐,比5月认真一丢丢。
实在用不来hoboweeks,入了function的daily planner,时间轴、memo、to do功能集于一页,是我最想要的完美组合。至今写了一周,喜欢,会继续写。(至于hoboweeks,那么贵就别浪费了吧,7月要尝试做别的用途。)
6月读了《我们仨》,是入了很久都没读的一本。此书分为4个部分,我感受最深的,是第2部分——梦中的“古驿道上”,杨绛将一家三口最后的离别以“做了个梦”的方式写出,那种相依为命、而后又无所依傍的情绪特别有画面感,特别真实。我读了不免惶惶,想到是人生的不可避免,竟也有点害怕。
记事部分也很喜欢,其中钱钟书的二三事常常让我笑出声,以如今女性择偶标准来看,钱钟书绝对是十分不受待见的款,学术上闪闪发光,在生活中却近乎“巨婴”,时刻需要照顾,那天刚好看到一篇写二老的文章,一句“你是否能够因为月亮的清辉,就把月球背面的坑一起承受下来”,很是贴切。
读这本书,羡慕于“我们仨”的体己温情,但更钦佩于杨绛对丈夫、对家庭、对生活之上的包容、理解、担当。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抱怨,估计人家也早过不下去了。
另,在豆瓣看到黎戈发的广播:“最近很快乐,因为我最好的朋友就要考完期末考试了。我们天天计划去哪里玩……当年结婚时想的是:总算有人陪我玩了,生孩子想的是:又来一个人陪我们一起玩了^ω^”——这是黎戈的“我们仨”。
6月也读完了《静默有时 倾诉有时》,也是购入许久的了。书中是黎戈早些时候的随笔,书评、人物评论,多是国外作家。以前我是不看书评的,看的书本来就少,有些写作者写起评论力大无比,好的坏的一撇一捺横七竖八,没有足够底气的我,难免会受其影响。但黎戈写的不是这样,好的坏的,如果说有“力”,那是“洞察力”,对文字、对人物的洞察与思考,黎戈的落笔是敏锐且平缓,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燃烧着一股八卦之魂,即使没读过,也会因为其对作家生平的一些着重点剖析,而起了兴趣。
另,黎戈在豆瓣标记读过的书,已经3426本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从不觉得数量可以拿来炫耀,但数量背后的东西,更惹我深思。至少,一个能坚持长时间阅读、书写的人,是一个很沉得住气的人,对吧?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6月,有认真写字,也有按期(不怎么按时)更新。想了写,写了改,改了又改,有时犯了困,喝几口热茶,继续写,依旧困,索性就不写了。也有工作堆积起来,没时间写的时候,也常常迟到。还好,还是写了,越发自觉是一名耕田者,粒粒皆辛苦。
我大概是不如几年前的我,勇气随便乱丢,刀还没磨光亮就上了战场,现在是怎么磨都担心不够光亮。决定要重新开店之后,谈的谈,做的做,进度很慢,没有完成月初的计划,匍匐前行,7月继续。
我的书桌,依旧是小东西很多,乱乱的,不知道的以为有多忙。无论如何要有一张书桌,它是世界上的一个小角落,也是内心深处的一个小空间,自己可以掌控。
6月的鮀城,有一半的日子是雨天。尤其今夏第一次有台风影响时,大雨连续地下,急急地下,生活都湿哒哒的。或夜里站在窗前喝水,看大雨砸向栏杆处,开个小缝隙,溅起的雨雾溜了进来,空气中隐约有木头受潮的气味。
晴天的时候呢?“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晴天的时候总是很热,热甜了满街的芒果,热红了圆圆的西瓜,夏天已经很熟很熟了。也有凉快的时候,傍晚下楼,散个步的话,偏爱居民楼区,小街小巷里,有细碎的三言两语,风懒懒地吹来,偶尔能闻到清甜的洗发水香味。
说起来,继苹果味的洗洁精、香桃味的沐浴露之后,又入了一款酸甜的红石榴面膜。而码字的此刻,手边是清甜的菠萝啤。真开心啊,我有一个果香形状的夏天。
祝你,七月快乐。
睡前一问:最近我在读《起风了》,你呢?
“记得那个夏天,你站在芒草丛生的原野上,专心地画画。我总是躺在你身边一棵白桦树的树荫里。到了傍晚,你结束工作来到我身边,我们把手搭在彼此的肩头,依偎在一起眺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天际覆盖着边缘被夕阳染红的厚厚的积雨云,仿佛在终于迎来黄昏的地平线另一边,有什么将要诞生……”(《起风了》)
偶然翻到,只读第一段,就被文字简单敦实的质地所营造的画面感深深吸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