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参加了Liliane 老师的教育思享汇,收获很多。其中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体会深刻,那就是――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句话非常贴切地展示了孩子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多年前,我还没有懂得这个道理,在面对一位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我对他进行过严厉的惩罚,一心想让他长长记性,让他尝尝做出不良行为要付出的代价。结果却是,在作业本里发现了一张纸条:“老师,我厌你,我明天不来学校了!”当时心里五味杂陈,仿佛字字如针刺在我心里。
我并没有因为惩罚他感到一丝轻松,心情反而愈发沉重。这位学生也许一时因为惧怕不敢再犯,但我所谓“都是为了他好”的“良苦用心”,却并没有得到他的认同。他“收获”的只有痛苦,伤心和憎恨,没有后悔,内疚和爱。
当时想,这是我所想要的效果吗?除了使出权威之外,根本没有起到所谓的教育作用。即使是有一些“立竿见影”、饮鸩止渴式的“教育”效果,却是建立在师生对立、甚至反目成仇的基础上,建立在完全负面的感觉上。
下面的句子我们应该不陌生:和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没记住?总是弄得乱七八糟!什么时候能自己整理玩具?还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会问他什么问题?
孩子考试考得不好,你会跟他说什么?
孩子在游乐园玩得不想离开,你会怎么跟他说?
通常,我们都关注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找原因、出主意、讲道理。但是,这样的交流往往鸡同鸭讲,不欢而散。为什么这样的沟通无效呢?因为都是在用大脑沟通,沟通的是行为,而非感觉。
在整个人类的文化中,理性一直被强调和重视,而感觉则被忽略,甚至是被否定的,认为理性、意志更重要,而感觉则是不重要的。中国有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都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感觉;有了感觉也要压抑和控制。然而,感觉是时时刻刻都有的,我们一直处在感觉之中。
只要建立在感觉好的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只有建立在感觉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如果感觉不好,一定做得不好。
怎样的感觉是不好的感觉,或者是负面的感觉?我想,至少应该包括愤怒,害怕,恐惧,勉强,抗拒。教育的时候,孩子体验的是负面感觉,一定是口服心不服,容易再犯。
怎样的感觉是好的感觉,或者是正面的感觉?我想,至少应该包括认同,平静,接受,感动,喜悦。教育的时候,孩子体验的是正面感觉,一定会反思自省,主动改正。
如何才能做到感觉好,并且达到孩子做得好的目标?我想,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心态上接纳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下身段,放下脾气,怀有一颗平常心。第二,理解孩子的感受。
保持同理心,使其愿意反思自省,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就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与其产生共鸣。当然接受并非宽恕或者放任,我虽然不赞同你的行为,但理解你的感受。感受可以得到接受,但行为却需要限制。如果接受了就不会勉强,就会心甘情愿去做。
第三,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多鼓励,少一些指责和惩罚。尽量强调孩子的优点,无论成绩如何,鼓励和信任孩子会做好,孩子才会进步,才会做得更好。
每个孩子的挑战都是通向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把握好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相信父母们一定能做到!
说完了,感觉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