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昨天路过一家户外攀岩点,被一阵尖叫声吸引驻足,仔细听来是一个已经攀到顶峰的小男孩发出来的,走近点,听到陪在一边的教练说着:你松开手没事的,下面有人拉着你保护你的......小男孩全然不理,连连尖叫,嚷着别碰我,走开!教练不断的安抚小男孩的情绪,试图让他松开手,小男孩却用肢体动作进行反抗,就这样僵持了许久。
男孩看上去十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会有家长陪同来才对,当时只有一个女人坐在等候区,她一直低头看着手机,对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理会,直到男孩坚持不住了才被地面负责安全的教练缓缓放下来,我注意到小男孩的眼神,直直的瞪着在方才在高空处陪同他的教练,充满怨怼,而这时等候区的女人只是抬眼看了一下,又继续看手机了。落地后小男孩依旧双手拉住安全绳站在那里,怒气冲冲的,拉着安全绳不松手,僵持不下。等候区的女人依旧漠视,直到教练去解开安全绳才抬眼看了看。男孩气冲冲的脱下安全绳,穿鞋要离开时,那女人才关上手机起身跟着走,这是怎样的亲子关系?这样的“陪伴”意义何在!
陪伴缺失,是这个时代孩子的真实处境。成长不可逆,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陪伴孩子成长的那些美好时光,错过了就是永远。
陪伴是孩子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幸运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治愈童年。
假装陪伴,比缺席更可怕!
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不是因为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层次的陪伴。好的教育,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陪伴孩子。
很多家庭觉得陪伴孩子就是一种重担,所以经常会有耗竭感。然而陪伴孩子不是内耗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是亲子双方都感觉安宁和愉悦的。
如果真的累了,不用刻意去读书、游戏,抱着孩子把他当成一个聊天对象,或者给他一个用心的拥抱,只要你们在一起,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只要我们愿意改变,一切都会变好。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孩子都能感知;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换来孩子不一样的未来。当我们还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时,多付出一些爱和陪伴,等到他们渐渐离开的那天,才有纽带联系着我们。
别让陪伴,成为一种奢望。孩子最需要的,永远是父母有温度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