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像一直在谈论孩子怎么怎么,孩子怎么静不下来?孩子怎么不专心上课?孩子怎么不认真听别人说话,孩子怎么不爱看书?孩子为什么不能像谁谁谁那样专心干一件事?
哦,我们都看见了,感觉孩子出“问题”了,那么,我们也来聊聊作为父母的我们吧!
老人的高稳定,孩子的安全感
爸爸很忙,小时候也没人管,一切靠自己,走到今天,事业有成。所以爸爸的教育理念里会不自觉的把孩子和小时候的自己做比较,感觉现如今这么好的物质条件,还能学不好吗?
妈妈也忙,一下班就回家,但每天陪孩子的时间掐指算来,差不多2-3个小时吧。
家中老人带孩子比较多,其实说带孩子,不如换一个词,“陪伴”孩子,比起爸爸妈妈,老人的陪伴不但时间久,耐心好,而且还很稳定,不会临时加班回不来,不会应酬吃饭回不来,不会周末有事情陪不了,所以老人替代了不稳定的父母,成为了孩子的感情依赖。孩子每天都要和老人一起睡,这个是怎么哄都没法改变的。
所以,我建议有孩子的父母,孩子分床自己睡之前,尽量自己陪,那种安全感以及亲密关系的链接是不一样的。
在孩子安全感来源的这个家里,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总体来讲,孩子是孤单的。
有些父母心特别宽,和我说,我们家孩子大大咧咧的,没什么的。表面的开心和真正的开心是不一样的。
我有个孩子,特别可爱,安全感满满的,妈妈笑着说,没什么,就是农村长大的,可那个孩子真的像一束光那般,每周来都会带给我能量,温暖的能量。这就是真正的开心,无需掩饰。
有些孩子,表面嘻嘻哈哈,其实内心里可并非如此,马虎的家长不会捕捉孩子的细节,所以也无从去给孩子做引导了。除非哪天感觉孩子“变”了,才会有所察觉。
低陪伴的爸爸,不要老批评孩子,因为你还没有“资格”
好多爸爸忙的不得了,回家也基本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看手机,看电视,有时候妈妈们希望爸爸有参与感,就会把辅导功课这种事情丢给爸爸,希望他们去分担一些学业,也增进一些亲子关系。
我问:怎么收场的?基本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欢而散!”
为什么孩子不配合?爸爸严厉批评也没错啊!其实谁都OK,只是少了个润滑剂,所以不会有好结果,这个润滑剂就是“感情”!
站在孩子立场来想:
爸爸很少陪我,他今天来陪我做作业或学习或下棋,我好开心啊!可我稍微有些不好的地方,他就要说我,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换了妈妈就不会这样,会耐心很多,是我做的不够好吗?是我很差劲吗?是我让爸爸失望了吗?……所以慢慢,他们用不配合来拒绝爸爸,因为他们期待的不是批评,而是父亲式的温暖。
假设我们自己是家里的一个摆设,你抽离出来看看全家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很少,大家住在一起,却各自忙碌,最多陪伴孩子的是家中老人,父母好像更多时间都在工作,可能钱是重要的,但作为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低物质高陪伴。
比较一下,孩子、钱、事业三者,钱可以以后赚,事业也可以放慢脚步发展,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你能倒带吗?错过就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