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废名的文字,是从汪曾祺一段关于创作当面的文章里得来的讯息。于是赶忙翻开这位被汪先生推荐的作家的文字,就读到了他提到的那篇《竹林的故事》,起初文字读起来的确挺生涩的,但眼睛的景物都是河流树木以及小孩子一类,便觉得很清新干净,当我读到三四遍的时候,文理都已然清楚了,大概到了差不多是第十遍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写得真的很美,就是那种现在想起来虽然情节性不强,但读到里面的事物,尤其是用词,就是觉得特别地让人感动。那种说不出来的悲伤和小孩子之间的真实感情,以及和祖辈之间的热络亲近都是我们童年时候的切实经验。里面的文字极为简洁,但我懂得他省去的字眼,对于声音和光色的描摹虽然只有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但突然就会让你觉得它是那样的美,那样的符合人物的性格。这就是诗词里的味道吧。不用说太多的话,该点出的地方随着思绪写出来,一点儿都不多余。我觉得废名的文章很有那种小孩子坐在一个地方专心玩自己玩具的惬意和心里的神秘感。仿佛世界是跟你没有关系的,你头脑里除了喜欢的东西还是喜欢的东西,别人得不到也抢不走的那种快乐是很宝贝的感受,只能彼此小孩子在一块儿活动才会明瞭的氛围。
很多人都说到了废名写 莫须有先生系列,觉得不知所云。其实只要读上几遍,你就会一发不可收再去读几十上百遍的。作者其实只想为自己创造一个心里的去处,他觉得小孩子是可爱天真的,就为他们设置一个自己觉得很不错的环境,让他们一起生活,再加上同样具有童心的爷爷辈和父母一起构成许多对话和活动。一个个故事就这样诞生了,没有耍花样,全文都是文字美和可爱的各类小朋友之间的行踪生活。热爱故事变换的人可能觉得太过平淡,对于有些人来说,的确是文字的享受和不为外人言的欢愉。
朱光潜说其他作家总是让自己去过人物的生活,而废名却让人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绝不刻意营造情节,只是随着自然的步调,想到什么有趣的活动,就让人物参与进去,也不管什么前后文的连续性。是的,只要是美的,单纯的,他都愿意将人物放进去,说出作者的理解和想要的语气,而那些从容的细节描写完全将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表达出来了,对于任何声音光色的探究欲望。
但凡美丽的,总是值得赞美,却又让人哀愁。可能这大抵就是废名笔下人物的给我们心动之余的真切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