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
楚庄王(前631-前591)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成王之孙。
一鸣惊人
楚庄王继位之初,大权被贵族若敖氏所控制。楚庄王每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三年不理朝政,并下令全国:“进谏者,杀无赦。”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令,没有政绩。右司马伍举进宫,和庄王说隐语:“有只鸟住在南方的高山之上,一连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庄王说:“三年不飞,是为了增长羽翼;不飞不叫,是为了观察人民的态度。虽然不飞,飞就一定冲天;虽然不叫,叫一定惊人。”
右司马: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习惯,右司马一般指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官。时任楚国右司马伍举,楚国人,伍员(即伍子胥)祖父。
伍举听闻,放心地离去了。可是又过了几个月,庄王仍是纵情酒色,大夫苏从坐不住了。苏从进宫劝谏庄王。苏从说:“臣不怕死,如果大王杀我后能幡然醒悟,臣愿一死。”
庄王的目的达到了~ 大鸟一展翅,便以雷厉风行之势整顿全国。
楚庄王在短时间内,“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并且重用伍举、苏从等忠志之士管理国家。当年就灭掉了庸国。
📣 楚庄王年少继位,不得不仰仗权臣的势力。以纵情酒色为掩饰,暗中积蓄实力,这是后世许多帝王效仿的策略。比如汉文帝,坚辞吕后的封赏,在代国闷声发大财;汉武帝,顺着太皇太后无为而治的方略,在上林苑打猎了六年;刘备,为表胸无大志,天天在菜园子里浇水施肥。。。汉家天子的沉稳和耐心真都不是一般的好啊~
📣 一道“进谏者杀无赦”的禁谏令,成功为楚庄王筛选出了两位不怕死的忠臣,伍举和苏从。如此极端做法的背后是惊人的智慧。
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平定了内乱之后,便把目光转向了中原。
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水,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像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鼎,最早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是古代礼器中的主要器物;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
按照周礼,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
九鼎所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亦称「大牢」;
七鼎所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亦称「大牢」;
五鼎所盛羊、豕、鱼、腊、肠胃,亦称「少牢」;
三鼎所盛豕、鱼、腊;
一鼎所盛豕。
📣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各国诸侯的僭越之事层出不穷。公开问鼎,只有楚庄王一人;而私下铸九鼎,已不鲜见。
楚晋争霸
晋楚两国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可怜了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陈、郑、宋。
陈
楚庄王初露锋芒,拿小国开刀,陈依附了楚国;
晋国大夫赵盾升任郤[xì]缺为正卿,郤缺拉拢陈,陈离楚归晋;
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陈看着晋国权力更替之际又转向楚;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去世,本想惩罚陈国朝晋暮楚的晋国军队暂时息鼓。。。
郑
公元前600年,楚庄王借晋成公去世的时机北上伐郑,目标直指晋国。虽然结果是楚败给了郤缺率领的晋国军队,但已造成郑国朝野上下的恐慌.;
公元前599年,郑国背着晋国,私下与楚庄王议和。消息传开,晋、宋、卫、曹四国伐郑(您没看错,郑四面受敌,半包围~),郑襄公无奈之下又只能向晋国盟誓;
楚庄王无法容忍郑国的骑墙反复,入冬后又率军攻打郑国,败于颖水;
(鲁宣公)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 《左传》
--- 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发兵进攻郑国,到达栎地。子良说:“晋国、楚国不讲德行,而用武力争夺,谁来我们就依附谁。晋国、楚国没有信用,我们哪里能够有信用?”
📣 敌人不要脸,那我也不要了。。。晋来依晋,楚来附楚,何等无奈啊~
公元前598年年末,(一说为前597年初),晋国中军元帅郤缺去世。于是第二年春,楚庄王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亲统楚国精锐部队北伐。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求和。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
三十里,楚军依然在郑国的土地上。楚庄王,在等待着晋国这只大鱼上钩。
邲[bì]之战
而晋国内部,态度不一。晋军在黄河北岸安营扎寨。中军元帅荀林父得知郑国已经跟楚王议和后,遗憾时机已过,便想领兵回国。中军佐先榖[gǔ]当即反对,带领先氏之兵渡过黄河。荀林父恐先榖有失,即率全军跟上,晋军由此陷入被动。
哨兵探得晋军渡河的消息,楚庄王率领军队北进,驻扎于郔与晋军对峙。的城濮之战还历历在目。
楚国内部同样主战主和意见不一。
在楚庄王还未决心开战之时,两个跳梁小丑出现了。
赵旃、魏锜二人在晋求官不成,心有不满。以向楚军请和为名,至楚营宣战。楚庄王被赵旃激怒,乘车追剿。楚人见晋军驻扎方向扬起的尘土,误把来接应赵、魏二人的军队当成了晋国的主力部队,又怕楚庄王孤军深入,于是令尹孙叔敖下令进军!
当荀林父得知楚军不宣而战后,直接下令:“撤军!率先渡过黄河之人有赏!”晋军将士争抢船只,先上船者甚至砍断后来登船之人的手指,手指在船上都可以堆起来。
经过一日的大战,晋溃不成军。楚庄王下令停止进攻,楚军进驻于邲,饮马黄河。
此役之后,有臣子建议,在黄河边上用晋军的尸首建一个个坟堆,以显示功业。楚庄王没有接受。
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 《左传》
--- 楚庄王说:“所谓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
“所谓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所以要让子孙不要忘记他的功业。”
📣 窃以为从古至今,所有征讨四方的君王都会为自己的贪婪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
楚晋争霸,祸及邻国。战场既不在楚境,而不在晋境。对两国而言,无一是自卫反击,均可算侵略战争。
楚庄王之所以没有对晋赶尽杀绝,是因为自认没有绝对的实力可以控制整个中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便此役之后,晋元气大伤,也没有到达亡国的地步。
况且城濮之战,晋国一战称霸,也没有对楚国穷追猛打。在占领了楚军营地后便班师了。来而无往非礼也。还想在春秋这个名义上尊崇周天子的时代混下去,做人还是要留有余地的~
宋
公元前595年,楚使去往齐国却不向宋借道。宋杀了楚使。第二年,楚庄王伐宋。
宋人坚守城池,被楚围困几个月,城中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的地步。最后,楚退兵三十里,宋楚和解。
📣 禁暴乎?戢兵乎?和众乎?丰财乎?
身死楚衰
公元前591年,称霸中原,立下无数战功的楚庄王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楚庄王之后直至春秋结束,楚国再无可继承霸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