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坡聚落——仰韶时期的母系氏族部落
在距今6000多年前,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陕西半坡,生活着一群原始部落,与千年后的部落不同的是,他们是由一位女性领袖当家做主的母系氏族公社。
当时的陕西半坡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而且依山傍水,又接近平原,是个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于是有一个部落选择在此繁衍生息,建起了包括居住区、工作区、墓地区的大型聚居地,后人称之为半坡聚落。
在半坡聚落的中心,有一个非常大的公共"活动室",这是部落集会、议事的地方。中间还有一块空地作为中心广场,这是大家一起室外活动的地方。广场四周遍布着若干小房子,其间还分布着窖穴和牲畜的圈栏。
小房子里住着年轻的女性以及走婚的男子,当时人们还没有稳定的配偶意识,所以人们过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活。
环绕着居住区的是一条大围沟,这是为防御敌人、野兽、洪水而挖的,是后世护城河的前身。
半坡的居民已经会养猪、狗等家畜了,而且还会使用自制的工具去打猎、捕鱼。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学会了纺线织布制衣。
因为是女性当家,当时生活中很多的劳作都是由女性承担,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建筑等重体力工作。俨然是一副"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生活画面。尚且没有贫富分化的半坡居民在女首领的带领下过着简单而舒心的生活。
2. "人面网纹盆"的前世故事
一年夏季,接连几天连绵不断的雨水,让原本靠捕鱼与打猎为主的半坡居民食物锐减。
一位身穿麻布衣,兽皮装饰的女性,从距离部落中心较近的房间里走了出来。只见她颈间佩戴兽牙与贝壳制成的项链,这样的装扮较部落里其他女子更为庄重,她就是这个部落的女首领。
女首领挺着大肚子缓慢走到祭天台,双手张开祈求雨水能够停止,村民能够恢复正常的捕猎生活。
就在这时,她突然感到肚子一阵抽痛,这是孩子即将临盆的信号。这一天,女首领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孩。说也奇怪,伴随着女孩清脆的啼哭,就好像触动了某个开关,老天也停止了下雨,天边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因为是女首领的孩子,加之她出生时的祥瑞之兆,村民们认为女孩是天赐的"圣女",对她格外的偏爱。
"圣女"不但长相甜美,更是较其他孩子聪明伶俐。但是唯有一点,她不喜与同龄的小孩一起玩耍,而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石头上,望着远方,族人认为她是在与天地沟通,所以从不去打扰她。
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就在小女孩3岁那年,浐河发起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洪灾,如果雨水再不停止,村落眼看着就要被水淹没。
成年男女聚集在一起焦急万分,却都没有对策,小女孩默默的走了过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怕,我有办法。"
只见小女孩向着洪水的方向,慢慢的走去。渐渐地,她的下半身被淹没了,她继续走着,渐渐地,她的全身被淹没了,她消失在大家的视野。
奇迹发生了,雨水由大到小慢慢地停止了,洪水缓缓的退了回去,乌云散了,天空放晴了。待一切恢复平静,村民们发现,小女孩安详的躺在一块巨石上,她仿佛与上天做了一笔交易,用她的性命换取了洪水的消退。
女孩伴雨而生,也随雨而去。村民们更加肯定了,她是可以通天的"圣女",将她进行厚葬。并且制陶的人为她设计出一个图案,作为半坡部落的符号,作为守护部落的图腾。
图腾上画有她圆润又天真的脸庞,头顶立着可以对接天地的旗帜。脸的两旁画有鱼,分别与眼和嘴左右相连,希望她为部落带来富饶的生活,也希望她的灵魂可以一直守护着这个部落。
3. "人面网纹盆"的今生故事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要修建一条专用的运煤铁路,工程推进到西安东郊半坡村时,在推土机轰隆而过之后,令人惊奇的场面出现了。无数的石制工具散落在土中,相伴的还有人体骸骨、彩色的陶器碎片等。
经过仔细鉴定,专家们认定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遗址,类型相当于黄河下游各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中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遗址——半坡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在前后五次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房屋40多处,各种墓葬200多座,其中有一座特别的墓,是一个三、四岁小女孩的墓,墓坑掘有二层台,墓坑里有陶器6件、石球3件、玉耳坠1件、石珠69枚,共计79件随葬品。
那个时期,因为恶劣的环境,孩子的死亡率非常高。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是采用瓮棺下葬,就是将夭折的孩子放入一个瓮中,用盖子盖好,宛如回归妈妈温暖的腹中。
而这位小女孩虽然是早早夭折的孩子,却得到了如此厚葬,这令考古学家深感意外。尤其是随葬的玉耳坠在同时期的墓中从未发现,更是将我国用玉的历史提前到了6000多年前。
在被发现的近万件生活工具及生活用品中,尤为特别的是"人面网纹盆"与"人面鱼纹盆",因其存放于墓中,保存非常完好。再加上,这种把人和鱼合而为一的图画非常罕见,且做工精细,它们便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两个图案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面网纹盆"是两个人面图案与两个像渔网的图案交替所组成,而"人面鱼纹图"则是两个人面图案与两个鱼纹的图案交替所组成。
其实"人面网纹盆"与"人面鱼纹盆"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盆,它们的作用更加神圣,它们是瓮棺盖,是装放夭折婴幼儿的棺盖。在盖子的中间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小圆孔,那是灵魂可以通过的地方。
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现存放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而"人面网纹盆"则一直收藏于半坡博物馆。
4."人面网纹盆"的艺术灵魂
从"人面网纹盆"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非常高了,陶盆会有专门的人绘制图案,而人面网纹盆也已经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仰韶文化的彩陶,多是画有鱼纹、网纹等图案,像这种人面图案极为罕见。线条明快的画面中,头顶三角形发髻的人面,两嘴角各衔一条小鱼。仿佛一个孩童咬着鱼在玩耍,又好像是在进行某种祭祀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从这个图案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审美上来说,早在6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事物对称的什么观念了。人面网纹盆彩绘构图,有着复杂的对称关系。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陶盆的口沿上,有八个阴文图案彼此间隔,把口沿分成了八等份,相互之间有轴对称的关系,又呈中心对称分布。
我们可以置身于当时的生活环境去设想,当时人们还没有发明出桌子,做这些陶器的时候都是从上到下附视的视角。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陶盆放在一个平面,从上往下俯视时,画面上则会出现一个圆形,盆中的两个人面鱼纹和两张网,彼此间隔,两两对称,构成了围绕盆底旋转的中心对称关系。
远古人类的构图思维和设计理念在"人面网纹盆"上被完美的呈现出来了。稍作变形的鱼纹更是体现了当时的抽象概念。
在早期,鱼的图案是具体形象,鱼头、鱼眼、鱼鳍都会呈现出来。慢慢经过演化与提炼,我们会发现后期就变成了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鱼。
真的很难想到,早在6000多年前的人们已经学会从几何关系中发现美感了。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符号文字等原始艺术的结晶。
关于"人面网纹"的研究解读现在仍旧说法不一,有图腾说、氏族成员装饰图像说、黥面纹身习俗说、巫术活动面具说、外星人形象说、权力象征说等等说法。
发掘半坡遗址的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更加认同的是图腾说。他认为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的以鱼作为纹样绘制的彩陶,还有大量的鱼叉、鱼鳔等工具,说明鱼在当时半坡居民的生活中占比极大,很可能是他们的图腾。
但是另外也有人认为,如果是图腾,又怎么会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捕食呢,所以说图腾说也有矛盾的地方。
关于人面鱼纹背后真正的故事,我们不能确切的分析出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半坡先民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晶,是半坡人最闪光的创造。
正如郭沫若老先生为半坡遗址亲笔所提的"半坡遗趾"一样,很多人认为"趾"是一个错别字,其实并不是。一来,"趾"是通假字,和"址"是相通的。
二来,那是代表着半坡文明是先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有着从远古一步步走向文明的深远寓意。同时我们也相信,作为他们的子民和后代,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也会走向更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