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话: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他说真的,我哭死。
我的父母都没啥文化,也没啥追求。撸起袖子干活,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刷抖音,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娱乐项目,连广场舞都不会去跳,因为还需要学习呢!
父母做了一辈子事都不会讲求方法。种地收成永远一般,他们觉得是地不好,做事一次次碰壁,他们觉得是自己天生运气不好。
以我爸近几年的经历举例,50岁+考驾照。
科目一无需担心,他刷题很积极考得也顺利。比起那些需要花上万元提心吊胆作弊考科一的人,我爸很厉害也很幸运。
但他把靠脑子省下来的钱,花到了科目二和科目三上。
从他报名的第一天起,我就跟他说了一套理论:把所有动作和流程一步步写到手机里或本子上,然后记下来,在脑子里一遍遍过,上车的时候就跟着脑子来。
当初,我考驾照是这么做的,实践证明这套理论对付科二的应试驾考非常有效。
我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爸偏不,他就信自己的脑子和感觉。
最终,他科目二三统共考了六七次。
记不清是拿到驾照还是考过科二或科三那天,他在朋友圈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对的,我爸还是个文艺老年,他只信自己的脑子和感觉。
不能否认,对一个50多岁的人来说,去准备驾考,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尤其是记忆力的挑战,本身是很有勇气的事。更何况,我爸考完驾照,练了1年多的车,就投身司机行业了。
这个决定,起初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
我和我弟害怕未知风险,我们这种挣扎在贫困边缘的家庭承担不了这样的风险;我妈更直接,她担心我爸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开车会反应不过来,更危险。家里一度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我爸坚持了他的主见——就是要尝试下,干不了再说。
现在,他虽然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很辛苦,但这也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起码不用被人盯着打工,这也是他干这行的最大动力。
我们也慢慢接受了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让人看到了,他有能力做这件事。
反观作为年轻人的我,理论一套套,全身上下长满了风险意识,至今没摸过车,甚至已经放弃了开车的想法。
还有我弟,至今还没考驾照。
上面说了,我们家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但我爸妈靠着东奔西走打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供出了1个硕士和1个准博士,超额完成了教育KPI。
现在把镜头转向我。
乍看之下,我有着硕士学历(虽然学校不咋地但确实是个硕),目前在打着一份还算稳定体面的工,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上班规律,还有节假日。起点好像比父母高了不知道多少。
按理说,我的下一代会有更好的条件,更加幸福和幸运才对。
现实是,别说硕博了,我的下一代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父母,其实是突破了他们父母的天花板,属于少部分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艰难而坚定地走了教育这条“捷径”,而且万幸的是,他们还不需要用“卷”的方式。实乃天花板外的天花板。
有着这么成功(幸运)的经验,也难怪他们今天还在跟我说,你们小的时候,我们也没咋样咋样啊,你们还不是成材(说明:只是在父母眼里的成材,非传统意义上的成材)了。
斗转星移,时代更迭,父母那套充满玄学味道的成功打法放到今天,没有人敢轻易尝试,也没人会去相信。
而我也只能站在父母的光环之下,感叹一声:谁能想到呢?出走半生,这山望得那山高。归来方才发现,父母才是自己真正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