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温暖的庇护所。
家有灯光,灯光下有最亲爱的父亲母亲。我们渴望回家,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逐在远离父母的地方,追寻梦想,创造生活,当无数困难与挫折迎面而来,当绝望令我们无路可退时,家,依然是我们随时可以回头,随时可以奔赴的地方。
那个家,始终会有一扇打开着的门,欢迎你回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都温暖如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挚爱着自己的孩子。
02
2017年12月29日,美国俄亥俄州,华裔女子陈明明因杀害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Ashley而被判22年有期徒刑。
陈明明,今年30岁。少女时期便偷渡到美国,但一直没有获得合法身份。后来遇到同为华裔的男子赵亮,彼时的赵亮已是美国公民。两人结为夫妇,开一家中餐厅。育有两个女儿。
Ashley原先在国内由老人照顾,2016年被接来美国。陈明明陈述说,赵亮经常对自己施有暴力。中餐馆经常很忙,需要人手,时常抽不出空来。再加上赵亮的暴力,令陈明明喘不过气来。
2017年1月9日那天,她不知何因,对Asheley非常生气。之后,她用力敲打Ashley的头部,并将她的头两次撞向地面。孩子吐出绿色液体后,父亲予以施救,但为时已晚。其后,他们合谋将孩子藏尸于餐馆冰箱内,并附上厚厚盐巴。
在谎报孩子失踪的次日,警察便在餐馆的冰柜内找到孩子的尸体。
陈明明说,当时打孩子时,只是非常生气,却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事。这样无奈而悲哀。一个孩子就因为一件很快被母亲遗忘的微小事件,而被毒打,就此消逝于这人世间。
陈明明的暴力不是没有来源。她常年受到丈夫赵亮对其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虐待,由此陷入恐惧、沮丧以及无助感。为了摆脱这些消极的痛苦感受,她转而将暴力的矛头指向自己幼小的孩子。当虐待和暴打自己的女儿时,她内心的痛苦得以释放。
而孩子,成了暴力最终的承担者。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自己最亲爱的父母面前,没有得到应有温暖与爱护,而是被施予了成年人都无法承受的残酷暴力。她的结局一定是悲剧性的。
03
Ashley一定会去到天堂,天使会来照顾她,而那些存活下来的孩子呢?
2017年的《演说家》第五期的演说者黄莉,她就是一个从小经受家庭暴力长大的孩子。
在黄莉11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她在房间睡觉,突然,被爸爸妈妈吵架的声音惊醒。她悄悄走下床,在客厅的细小门缝里,目睹到她的爸爸在打她的妈妈。她非常害怕,浑身僵硬,不知如何是好。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自那以后,她的妈妈因为受到爸爸的暴力,而经常转而暴打她。有一次,家里的一个灯泡坏了,妈妈便对她劈头盖脸一顿毒打。当听到丈夫上楼回家的咳嗽声时,她又停止动作,教训女儿去做作业,并责令她不准告诉爸爸。
一个11岁的女孩,既是家庭暴力的目睹者,又是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在遭到暴力的双重伤害之后,她能做的,就是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她无处可去,她无人倾诉。她需要这个家,来帮助她生活下去。当她长到19岁,她就离开了家,去了北京,成为北漂。
她的身体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母亲,但她心理上的创伤,却始终无法愈合。并且,这些创伤,在与亲密关系的相处中,被一再地重现与放大。
她今年38岁。她的感情生活一败涂地。
04
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在他们成年后,很容易形成两种分化。
男孩在目睹家暴并深受虐待时,会很容易在日后自己的婚姻里,延续父亲的行为。武志红老师的书中,曾讲过,有一个男子对妻子有多年家暴的行为,而这个女人生下的三个儿子,在他们各自结婚后,对自己的妻子也都有家暴行为。
不管他们的妻子,有多优秀,有多美丽,暴力仍三不五时地袭击到她们的身体。看似是遗传基因的缘故,实则,是男孩目睹到父亲的暴力行为,因为没有正确的方式引导他,所以他在潜意识里认可和学习了这种方式。因此,他在自己的婚姻里,复制了父亲的行为,让暴力继续延续下去。
而在家庭暴力下成长的女童,则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畏惧、恐慌与失望。她的人格会显现出卑微的一面。她会极力取悦别人,小心翼翼,选择不去麻烦别人,不会懂得说不,也不轻易表达爱。她会有极其强烈的自责与负罪感。黄莉就属于这一类型。
34岁那年,她遇到一位可以信赖的心理咨询师。她说她很自责,她觉得她对母亲的命运负有责任。她说,如果那晚,她能够冲出那道门缝,能够制止爸爸打妈妈,也许,后来的事都不会发生。
她自责,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他人的爱。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旦有人爱上她,她则会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去回馈他爱。因为她不想失去这份爱,不想失去一个愿意爱上自己的人。
但是,在爱里面,两个人是平等的。当一个人,只懂得付出,那么另一个人就会只懂得索取。如此,才能维持一个关系的平衡。
不管是付出者,还是索取者,他们都不会感到幸福,因为爱的本质,是让自己,也让对方的心智能够在彼此的关系中走向成长,而不是走向毁灭。
正如黄莉所说,在感情里,一味的隐忍和牺牲,并没有换来爱与付出,反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和伤害。
05
那些带着创伤长大的孩子,会在成年后,因为亲密关系中对方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而被迅速拉回到童年创伤的事件中。那些创伤事件,刺痛了他们。因此,他们会开启自己多年来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但是,如果在感情里面,学不会成长,学不会释放自己的内心,学不会放下过去的痛苦,那么,他们就会被一直困住在童年的阴影里。
即便父母忏悔他们曾犯下的错误,这也不能够改变他们早已形成多年的行为模式与思考方式,何况,大部分时候,那些犯下错误的父母,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的。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一段新的感情关系里,去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去了解到爱的本质,去放下自我防御机制,去尝试打开自己的心,也尝试打开对方的心。
由此,看到真实的对方,也看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