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通译】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主动,表面诚恳而不守信,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学究】
出口狂言但本身不正直,也正是因为本身不正直又要显示自己是正直的,便会通过狂言来掩盖自己的不正直,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只是其本质只是想着自己的好,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已。
无知而又被动,这是人的另一种特性,无知又不想被他人知道,所以在行动中就迟疑徘徊。因为此刻没有底气来展示自己,也就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空虚。
表面诚恳而内心不自信是另一种特征,人的行为特别有意思,活在社会中的确很累,从这一点来看彼此都需要面子工程来掩饰内心的虚假,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行为表现。孔子不理解是因为拿自己标准去看待社会各界人士,就导致社会的不丰富性。孔子忘了一种生存逻辑,那就是没有小偷就没有警察的社会平衡机制。
【原文】(8.17)
子曰:“学而不及,犹恐失之。”
【通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不能全面,又害怕失去。”
【学究】
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态度。知识浩瀚无垠,要全面学到知识的确不容易,可以人总是有边学边忘的特征,如果一味想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知识,就特别害怕失去忘记。如果把知识当成资产,失去就会恐惧;如果把知识当成明事理的工具,一旦明白了事理,又何必把知识牢牢记住呢?
这里佛法就特别通透,一切有为法,如渡河之筏,过河就没有必要再带着。正如人一天享受了雨露的滋润,是不是天天想泡在雨中呢?自然所有人都明白。人具有天生的不安全感,一旦突破就轻松自如。
【原文】(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通译】
孔子说:“多么崇高呀,舜禹因为有天下不是自己夺取的。”
【学究】
现在都说舜禹易位是禪让的结果,孔子就特别相信这样的说法,也就通过这样的传播告知天下要有仁德礼仪,只有圣贤之人可以获得传承并为天下百姓所拥戴。
看了这些,我始终有一个疑问,尧舜禹真的就是禪让产生的吗?考古学界真的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也许是人性的一种美好向往,也许是儒学思想传播的需要,也许是社会大众的一种共知。反正以前人云亦云,我始终觉得这个年代并未到如此高的境界,除非他们真的是非人类,是另外一个文明的代言。
学识需要存疑,才能明哲。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才留下文明的痕迹,如果记录的人客观真实,不带一丝一毫的自我演绎和判断,还可能能反映当时的真实;如果记录的人按自己的认知去记录,那么这样的过去真的是真实。严谨治学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