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已有不少时日,好久没有吃到母亲包的粽子了,一到端午节前后,我就特别的想。像很多的他乡游子一样,这种情怀会一直留在心里,剪不断,理还乱,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在我小时候,端午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家乡人过这个节日是很隆重的,这在北方比较少有。今天,我只讲一下端午节必备的食品——粽子。
那时候,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母亲心灵手巧,做出来的东西,格外的精致。每年在端午节的前两两天,母亲会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进行处理:各种干果洗净晾干,包粽子的米要浸泡一整夜,苇叶要水煮而且要恰到好处,还有捆扎粽子的绳,也是母亲采来的纯天然植物——马兰的叶子。
粽子
材料准备妥当,母亲会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开始包粽子,这个过程我是帮不上一点忙的,只有看的份。母亲会先抽出一片比较宽的苇叶,折成一个漏斗状的角握在手里,然后在里面填入黍米、糜豆、花生、红枣等干果,然后迅速的用另一只手往里插苇叶,接着转,捏,折,拍,捆,缠,优雅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一只圆中带方,棱角分明的金字塔状粽子就包好了。一会功夫,一大堆粽子已经整齐的码在盆中。
头一天包好的粽子当天是不吃的,一定要留在第二天端午节的一早起来煮,这在北方是只有端午节才有的必备食品。不同于南派粽子的花样繁多,北方受气候与地域限制,物产究竟不如南方丰厚,所用材料也因地制宜,大体上是那么几种。
粽子原料
包粽子的米一般是四种,其中三种是本地出产。在我们这里,上好的粽子米是黍米,也叫大软米或者黄米,籽粒大而饱满,煮熟有黏性,醇香可口,据说在先秦时期是王室的专用米,祭祀、酿酒样样少不了它,当然,包粽子也是极好的。另一种是小软米,这是小米的一种,不同的是它的籽实有粘性,一般不适合熬粥,但是做成各种糕点,粽子是它的强项。还有就是黏高粱,这个人们也会拿来包粽子,只是丰富一下粽子的种类,论口感,它不如前两位,毕竟高粱是粗粮中的粗粮,总会有一些说不清的涩味,入口粗粝,胜在颜色酒红,可做一些点缀。第四种就是南方地区出产的糯米,我们这里叫软大米,是为了和普通大米区分,这种米也是作为样数,每家在包粽子时候包上那么三五个,和黏高粱米粽子一个意思。
至于包粽子的干果,样式依然不多,常见的就是红枣、花生、红小豆、糜豆,也有的放入板栗、瓜子、莲子什么的,但是不多。看了这些粽子里的果品,你肯定就会猜到,这些粽子都是甜味的,没错,北方的粽子只有甜味的。在这里我不得不羡慕一下南方的朋友,吃粽子你们可选性要比我们多太多了。
包粽子的粽叶,通常我们这里使用苇叶。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这个苇叶是芦苇的叶子,其实不然,我们用的苇叶是芦竹的叶子,又称为旱芦苇。本地气候寒凉,是没有这种植物的,一般都是在节前有人卖这个,也是从别处贩卖来的。
粽叶
有一年不知是什么原因,端午节临近,集市上却没有苇叶卖,眼看就要误事,不想母亲却有了好办法。我们村子紧靠大山,半山腰有很多槲树,宽大的槲叶如一个个小蒲扇。没有苇叶可用,母亲灵机一动,采了一些宽大的槲叶洗净蒸过,用来包粽子发现居然很合用。第一次用,不知味道如何,就先煮了几个试尝,不想风味绝佳,一点也不输于苇叶。于是全村效仿,这一个端午节过的格外热闹。
槲叶
端午节的清晨,我们游玩回来,母亲也煮好了粽子,从热气腾腾的锅里捞出来放在盆里端上桌,我们就围坐在桌前享受这一年一次的美味。母亲会给每个孩子一只洒了白糖的碗,我们将冒着热气还烫手的粽子剥去皮,蘸糖吃。有时村里的乡亲们会在节前送来一些蜂蜜,用蜂蜜蘸粽子,这也是一绝啊!母亲会提醒我们吃慢点,别烫着噎着,粽子有的是。
如今,粽子这种节日食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早点。然而我很少能再吃到儿时的那种味道了,不是现在的不好,而是记忆中的粽子是母亲亲手包的,里面有沉甸甸的节日仪式感,满满的母爱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些,是再好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我是一树白花,写一些记录生活的小文章,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感谢朋友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