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有问题,不要在孩子身上找,先看看原件出了什么问题!
自2002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民办教育政策起,各类教育机构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这其中又涌入大量新机构,同时,又有许多机构被淘汰。既然是改革,势必会有一些新的动向。比如从前,我们强调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大多数的人打破传统,开始在自身寻找问题所在,当然这与一些教育机构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这些机构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他们认为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句话被奉为至宝,是这些机构的金科玉律。 那么,这句话到底对还是错呢?这是错误的!第一,从常识来看,一个复印件无论如何清晰,准确,它都代替原件,更遑论超越原件。按照这个逻辑,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那么其祖上势必是大德大仁大义,身份显赫才行。因为孩子是复印件,自然越往后越差。第二,自古以来,所有教育无不提倡有教无类,君子不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所针对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是人,是一个个能适应社会规则的人,而不是遵守各种约束的机器或模板。显然,这些机构正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既然不能流水线批量生产,那么何不把产品分派给家庭这个小作坊呢?这样即满足了有教无类,又解放了教育工作者,何乐不为呢?
显而易见,这种方式确是错的!那么,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追捧呢?
首先,在校教师。孩子是家长的孩子,有人能分担自己的工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
其次,学生。这些新式教育机构所采用的办法——召集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在学生活动的同时,集中家长进行培训宣导,办法大同小异。
最后,家长。社会压力不断加大是主要原因,很多家长亲身体验后,无不担心这种压力,这担心促使家长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一定不能让孩子有这种压力,至少要能抗住压力。家长乐此不疲,为了孩子,紧张的工作后又是繁重的教育:孩子有好品质,家长先做到;孩子心理健康,家长会沟通;孩子要有技能,家长得学会……
这种过份强调家庭教育的行为个人认为不足取。家应该是一个包容,自由的场所,如果非要营造成一个充满仪式感、充满规则的地方,那么我觉得,从这个家走出来的孩子一定很虚伪,至少不真实。
家庭教育很重要,但不代表把家长训练成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