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工人要恭喜你——这位在信息社会仍与那些老派的欧洲人那样品着咖啡悦读文字的人——因为你的思想并未被多媒体那华美的包装所禁锢,而是抱持着着“学习-思考-再学习”这样的“思想者”之态度来对待自己和自己的事务。
阅读是主动出击
无论我们所读的是什么,从花边新闻到无聊的教科书;从被人撕下的报纸一角到一篇数万字的论文……,其实就这些文字而言,我们的阅读都是主动出击,而不是如电视节目那样,信息硬把我们拉到它们面前。既然是主动的读,那么我们读得越主动,我们的受益也就越多。
阅读是造就自己
当我们在阅读时,常会发现:越是好书,就越是挑战我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会觉得好书所需要的理解力比娱乐类、社会新闻类的文字要高出许多。这或许就印证了因为那句绕口令式的名言:“你对一本书的了解程度,就是你了解自己不了解这本书的程度。”一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无知是谦卑自己、认识真理的开端。”我们之所以阅读一本书,莫不是因为我们认识到自己对这本书的不了解,这就是阅读的起步点。正是在这一点上产生了我们读好书与读其他书的区别——读好书是一种造就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
阅读是与作者交流
一本书,无论它的作者所处的时空如何,当我们捧起它阅读时,不啻于在与作者交流——正是由于作者拥有着他的洞见,所以读者才会以学习的态度来阅读它、获取其中的养分。因此我们切不要在阅读时设想自己是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的。固然,读者的水准不一,极有可能超过了某一本书的作者,但既然读者为读者、作者为作者,那就是读者以“读”的方式来学习作者之“作”。
如何进行一次简单阅读
手指划过书架上如同被检阅的士兵般整齐的书……,在没有其他任务的前提下,这几天读哪一本呢?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名开始。轻轻握住书脊,抽出了这一本,翻了一下才发现这本书居然有一本三百多页!会不会在读到第一页的最后一句前就睡着了?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阅读这本书:
1、阅读目录、序言和后记
难道这些也值得读吗?是的。当我们阅读目录时,我们会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编排次序和大致纲要,以便我们阅读时明确重点阅读范围;而当我们阅读序言时,则可以带着趣味来读,因为很有可能遇到的是:书籍作者并不知名,而序言的作者大名鼎鼎,将之排在前面,能收到奇效;最后,当我们阅读后记时,作者在这本书上“拉分”的最后重头戏可都在这短短几页里了哦!
2、尽可能快地读正文
作者在写作时,他对正文所花的心血无疑是最多的。当我们在刚接触这本书时,可以先快速地读一遍正文——不查找一些不常用词汇的意思、不关心什么例证,更不去看任何一条注脚。这样我们按着顺序又跳过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来阅读,速度一定是很快的。
3、回答自己的问题
在这样读了目录、序言和后记,又快速阅读正文段落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这段文字的主题(相对于整本书而言,这仅是个分主题/子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层层推进文字,来达到这个主题的?
*关于这个主题,作者的论点有哪些?
*我是如何判断书中论点之可靠性的?
*这段文字是否会影响到我今后的生活或人生轨迹,或是对我的哪些方面有着借鉴作用?
好了,在一次简单阅读一段文字之后,你也已回答了这四个问题,现在你感受到简单阅读之美了吗?
“将这默示明明地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