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这是一本由哲学家写的通俗易懂的书,阅读后受益匪浅,值得推荐。但需要注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除了对动物的仁慈之外,在叔本华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完全是自私的,那么,对于本书中优美华丽的文采,特别是在书的四分之三之后,读者应该自有取舍。《人生的智慧》毕竟不完全是智慧,其中有些只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
笔记导航
01 基本的划分
02 人的自我
03 人的所有
04 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
05 建议和格言
06 人生的不同阶段
03 人的所有
伊壁鸠鲁是幸福论的伟大导师,他将人类的需求正确且出色地划分成三类:
第一,自然且必要的需求,如果它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痛苦。所以,在此只有饮食和衣物属于这类需求,它是很容易实现的。
第二,自然但不必要的需求,它就是满足性欲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已经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需求,这就是对奢侈、铺张、炫富和浮华的需求。这种需求无止无休,满足它是非常困难的。
在追求财富上,每个人都预设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有多高,他的要求就有多大。如果某个目标在他的期望值之内,并且也是他的能力所及的,那么他就感到幸福;反之,一旦他在期望这个目标时,发现要跨过重重难关,他就谈不上什么幸福。
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现有财富视为各种可能灾祸与不幸的防护墙,而非一张借此花天酒地的许可证,一个荒淫放荡的乐园。
手工艺人的才能不会轻易丢失,也不会被年轻人取而代之,并且因为他们的手艺活正是别人所需要的,在任何时候都吃得开。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学会一门手艺,就拥有了一块金土地。”
生于富裕家庭的人,把财富视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唯一可能的生活要素,就像空气一样。所以,他们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财产,结果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小心谨慎,也比较勤俭节约。出生在贫穷家庭的人恰恰相反,把贫穷当作自然状态。那些他后来以某种方式得到的财富,对他而言,只是一些多余的东西,用来享乐和挥霍最恰当不过。当财富再度离他而去,他仍然会像以前那样勉强度日,而且还省却了一个烦恼。
一个人能够一开始就拥有很多财富,这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优势。他完全为自我而活,无须考虑家庭,用不着工作,实现真正的独立,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因为他就此摆脱了主宰人类生命的贫苦与烦恼,也摆脱了普罗大众的苦役—凡人不可逃脱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去做,或者一点也不尝试去做,或者从未要求自己去深人学习一门学问,起码为这门学问开辟新领域,那么,这个人虽然世袭家业,却是一个十足的懒汉、一个无耻之徒。当然,他也就与幸福无缘。因为他虽然免受困境之苦,但这又会使他陷入人类苦难的另一极端——无聊。
特别是一个并非贵族、却具备些许才能的人,如果他出身卑微,那么他才会得到真正的优势,贵人也愿意提携他。因为,人们在日常的聊天中都知道,那些达官显贵最喜欢发现、也最乐见别人的卑贱。
相反,那些家境优越的人往往难以管束。他习惯昂首阔步,并不学习以上的处世艺术;他或许有某些才能,但他也应该知道,这些才能无法与碌碌无为和阿谀奉承的本事相匹敌。
向上爬委实不易,因为贫困的家境会钳制才智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