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三、管理的第三个层级,是激发人的潜能。激发潜能的目的不是劳动,而是创造,是创新。
劳动力是被动的,指令性的,而创造力是主动的,是非指令性的自发行为,在现代企业中,创造力和创新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激发人的潜能不同于仅仅满足个体的低层级的物质利益,而是一种综合精神激励,包括情感上的关怀,阶梯式进步成长通道的建立,个人主观意志的自由表达等等因素。
如何激发潜能?我们需要美好愿景,但更需要路线图,身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知道的员工八项需求论:
一是要让个体明确劳动的意义。个体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是否与组织习题的目标相连接。同时个体需要明白,自己的劳动是怎样与整体愿景相联系的,组织发展的方向在哪里,个人价值体现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国有企业的弊端,在位时感觉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退位后感觉被组织遗忘而产生存在感失落。“江山易色,人走茶凉”,这是组织管理的必然现象。
二是分工协作的氛围营造。所有的领导都是“班组长”,班者,分玉也,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匠人手中知道该如何切磋,哪里做摆件,哪里做吊坠,哪里做章料,哪里做腰饰,胸有成竹,管理者也要因员工个体的特质,懂得分工。其次是要学会组合,将个体的资源凝聚整合形成合力,才是高明的管理者。
三是公平良好的组织政治生态。为什么知行合一难,难在哪里?究其原因,难在个体没有从遵循道德和遵守规则中获益,难在组织体系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政治生态。孔子在《论语》中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作为管理者,就要要员工愿意为公平公正的雇主服务,无论是薪资、福利、工作量都公平且平衡,员工之间相互尊重。员工希望感到组织和领导者用同样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和客户。制约个体创造力和创新力最大的障碍,就是组织中的不公平现象。
四是尊重个体意志的自由表达。《论语》中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懂得关爱的管理者,知道怎样是对被管理者最好的爱,也懂得怎样去憎恶被管理者。爱,就是成人之美,恨的最好方式,不是从肉体上消灭,而是从精神上改良。个体在组织中最大的成就感,就来自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
五是认可。像孔子一样赞美你的员工。纵观整部《论语》,充满了孔子对弟子的溢美之词,人人需要表扬,需要自己的功绩得到认可。
六是成长空间。有机会学习、成长、发展技能来实现职业发展,这也是员工的一项关键需求。而且,员工需要感受到自己是职业发展计划进程中的一部分。
七是与领导者的关系。《论语》“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信与任,首先是取信于人,才能得到首肯和任命,因此与领导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潜能激发。
八是与同事的关系:作为组织体系中的个体,与组织中其他个体的相处时间,可能远远高于与自己亲人的相处时间,那么在组织体系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劳动情绪和劳动质量。所谓劳动质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员工创造的产值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