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因为他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01
关于朋友,我们常常感叹两件事。
第一件:总感叹朋友怎么都那么假。
当你有困难,急需用钱的时候,
于是就跟十个朋友发了借钱短信:
“……不知你有没有多的钱,我三个月内还给你。”
结果9个朋友都说出了各种理由拒绝了你:
“真对不起!我目前也有点困难。”
“你不早说,我亲戚刚刚找我借了5万,实在抱歉。”
“我的钱都在股票里,真对不起!”
“我儿子转学,开学就要交5万。”
…………
她本以为跟这些朋友的关系都挺铁的,
没想到一到关键时刻就纷纷掉链子了。
感叹到:“人心犹如海底针啊!” 这些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吗,平常好的可以穿一条裤子的朋友?
不禁内心有点悲凉
平时你好我好,关键时刻应者寥寥——这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2
第二件:总感叹昔日老友越来越远。
春节回老家,我妈问我:
“放假了,怎么也不找婷婷玩啊?”
我犹豫了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和婷婷是一起长大的发小,
记得小学时,我们还信誓旦旦:
“我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嗯,一辈子。”
一辈子的尽头,只是初中毕业。
初中后,她辍学,而我念了高中。
记得高中时,我还经常向人炫耀:
“有个发小,和我关系铁得不得了。”
但终于,我们莫名就越走越远了。
以前连课堂偷偷看了哪个男生都会告诉对方,
后来却连结婚这种大事彼此都不知道。
前年见面时,我们已找不到共同话题,
除了回忆,就只剩下寒暄和尴尬。
正如陈奕迅在《最佳损友》里唱的那样:
“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为何旧知己,最后变不到老友——这也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3
作家李尚龙写过一件趣事:
他的一位朋友,在成名之前,
给一个很大的报社投过稿,
可每次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后,他的书意外大卖,
那家报社的创办人竟亲自来找他约稿。
如今他们关系很好,因为一个需要卖书,一个需要好稿。
有人问:你为何和这家报社的关系那么好?
他说了一句话:等价的交换,才有了等价的友谊。
李尚龙自己也是如此,上大学时,
他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
只要有活动,就会去打个酱油。
看到谁,就逮住谁留存下电话。
可是一遇到急事,他想找人帮忙时,
打遍了电话,也没人愿意接招。
后来,他终于成为名人后,
遇到什么事打电话就应者云集了。
04
现在我已经对“朋友疏远要不要挽回”的问题释然了
总是有闺蜜喊我玩
“快来打麻将呗“”
我说:“算了,没什么意思。”
等几天,她又来叫我:“走,逛街去。”
我说:“算了,我不太喜欢。”
一来二去,她慢慢就不再联系我了。
很多时候只有感叹:行走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她喜欢看电视剧,我喜欢看书。
她喜欢打牌,我喜欢码字。
她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
只是因为三观与喜好的渐行渐远,
我们终于都长成了对方不认识的人。
以前,听着陈奕迅那句“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就会伤心想哭。
现在终于懂得: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
很喜欢《千里千寻》中的那段话: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
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
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
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
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
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因为,说不定下一站,
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得更远。”
所以,友谊走至末路的时候,
不要去勉强挽救与维持我们仍是好朋友的假象,
相对无言,相对无趣,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像余华那样:“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新的生活。”
只有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你自己不牛逼,认识再多牛逼的人也没有用。
别觉得世界残酷,这就是游戏规则。
很多人经营人脉时,习惯往外求: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但到头来,往往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正聪明的人,习惯向内求:放弃99%的无用社交,转而全力提升自己。
因为他们懂得: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我们最大的人脉,就是自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