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以下简称《创造力》)是我加入深读社看的第一本书,每天在群里看着社友们积极的分享着自己的读书心得,也想写点什么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思来想去,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合点。直到我看到第二遍,我的脑子蹦出来了一个想法,接下来我将尝试着说一下这个想法。
《创造力》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什么因素影响着创造力?
如何获得和使用创造力?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作者定义了创造力的系统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负责产生创新的个人
掌握生杀大权的学界
由专业知识构成的领域
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了92个具有“创造力”的个人,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创造力”更性别,性格,年龄,国籍没有太大的联系。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在最后一部分,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关于如何获得和使用创造力的观点,这个部分我看了两遍,很有收获。
特别是关于改变性格的说法
“改变人格意味着学会新的注意力模式。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不同的事物,学会思考新的想法,对体验产生新的感受”(第十四章内在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就等于重生了一次…想想都兴奋!
作者提出的观点都从“个人”的角度来出发的,比如“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体验不同的性格”等等。但是依照作者自己的定义,创造力的系统模型还包括其他两个部分:“学界”和“领域”。从这两个部分着手来回答上面的第二个问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先声明一下我的观点,我不是认为“个人”的因素不重要。一个再包容的“学界”,再开放的“领域”,如何“个人”不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和资质的话,他也不会产生“创造力”。我的想法是,如何让“学界”和“领域”变得更加容易让人获得和使用“创造性能量”。
我先打一个比方,把“领域”比作浩瀚的海洋,各种知识岛屿散布在其中各处。把“个人”比喻成求知的学习者,对海洋里的知识有着执着的追求。“学界”不太好比喻,我暂且把它比喻成海洋里的灯塔。(这个比方或许比较简单)
我们可以提升“个人”的能力,使得他能够去发现更多接触知识的途径,找到更多的知识的岛屿。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优化连接个人和岛屿的途径,或者创造出更多的岛屿之间的连接,让学习者更加方便的在岛屿之间行走(改变“领域”)。或者,我们可以建立更多的灯塔,甚至派出领航员,给在茫茫大海航行的学习者们指路(改变“学界”)。
对普通人来说,连接“领域”也许不难,因为大部分的资料网上都能够找到(虽然很杂乱)。但是找到人生中的灯塔却并没有那么容易。深读社其实就是对改变“学界”的一个很有力的尝试,通过深度阅读和分享,给更多的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改变“学界”和“领域”,也许可以让更多人的人生变得不一样。有了培养创新的丰厚的土壤,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文艺复兴”。
第一次写文章,难免辞不达意。关于如何改变“学界”和“领域”,虽然我有些许想法,怕大家嫌我啰嗦,暂且不写了罢。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