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直在思考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孟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小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但是最近几年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最初她吃东西时,大人说尝一尝,她会主动把食物举到你嘴边,得到夸奖后,再快乐的收回高举的手。后来,她体会到食物的美味,便再也不肯让别人品尝,无论我讲什么道理,都无济于事。现在,五周岁的她,已经完全能听懂教导,却更加不肯把手中食物分享给别人,她的内心里,只有爸爸可以和她一起分享,包括水杯和碗筷,我这个亲妈也屡屡被嫌弃,问她为啥不用我的杯子喝水,人家说:你臭!她娘的,狗还不嫌家贫呢,她竟然嫌弃亲妈臭!你说这到底后天的教育有效还是无效呢?
最近和一个朋友去她老家。去看自己亲妈,她买了少得可怜的一点东西(几沓豆腐皮),我看了都觉得拿不出门,可人家坦然自若地提着去了。闲聊了一阵要回家了,结果她从娘家收拾了好多东西:一面袋嫩玉米,一大兜黄瓜、豆角、丝瓜、茄子、辣椒……顺手还把老母亲中午煮好的四个熟玉米拿上了,说是路上吃。我笑说:这是想把家搬走啊?她理直气壮地说:拿啥了?不就是点菜吗?老人憨笑着:没啥,都是自己家种的,这孩子从小就过日子。在老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做的任何事她都会从好的方面考虑。这多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到底改变她的本性了吗?我有点糊涂。
医者救人,却死于刀下;好心帮扶,却被人碰瓷;用心待人,却被遭陷害……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到底是社会改变了人性,还是人性改变了社会?
我想,长大后的我们,在拥挤人潮中,依旧保持着那份善良,对他人真诚,对陌生人微笑,保持着将“你好“请”“谢谢”“不客气”等这些生活中容易忽略掉到话,说于他人听,世界将会更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