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时尚杂志,第一闪现我脑海的不是vogue,不是ELLA,而是时尚集团,是苏芒。
想起每期对她卷首语的期待,想起她对时尚的尊重和深爱,跟着她的文字去感受这个行业的光鲜与艰辛,光荣与梦想,感受时代赋予时尚的泪与爱。
想起她笔下“最坏的时代,和最好的时代”,想起她身上的时尚精神和时尚信仰。
最近在书店站着看完了一本书《在不安的世界里安静地活》。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如此剖析时尚杂志的书,真实,犀利,直接,甚至都忍不住数次泪盈眼眶。作者林欣结合自身多年时尚编辑的经验和在时尚圈的真实经历,呈现出了一个真实、残酷,光鲜也充满无尽尔虞我诈的时尚圈。
主人公林墨在《女友》《知音》等女性情感杂志大红大火,在所有人不晓得时尚为何物,渴望安稳,渴望铁饭碗的年代,毅然辞去了大饭店公关这一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加入了当时只有七八个人组成的,位于北京火车站旁破落的水泥楼里的《时尚》杂志社。
看到这样的开始,便想到了苏芒曾经说过的,最初的《时尚》杂志也是位于北京的某条胡同,她骑着自行车到处拉广告的日子。
进入刚刚起步的《风尚》杂志,林墨做过接线员,销售助理,最后成为正式销售,从赛特商场的第一单广告、第一单国际奢侈男装的广告到第一个百万大单……与奢侈化妆品牌的合作,一步步成为杂志的广告达人,深谙杂志的销售运营,终于被推上《风尚》集团的总经理。在那个外国人对中国市场充满好奇,不断试水的年代,《风尚》杂志以最前瞻的眼光选择与国外杂志合作,获得国外版权,打开知名度。从最初在北京火车站站旁边破落的水泥楼搬到了5A级写字楼,从不起眼的山寨杂志到中国一流的时尚大刊。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到底是时代成就了个人?还是个人成就了时代?
没有前瞻性的刘长波最终选择离开《风尚》,独自创立了本土时尚小刊,最终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中额,而当新媒体崛起,林墨等人已经开始在手机里寻找机会的时候,刘长波投身门户网站,还信誓旦旦这必定是个不错的机会。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得不为刘长波惋惜,惋惜他没有前瞻性错过了杂志最好的时代,没有大的格局,而总比时代发展慢半拍。
而在《风尚》集团,习惯勾心斗角的张涛,一次次地挖林墨的墙角,抢单、抢客户,最终甚至出卖了一起出生入死的社长。
虽然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风尚》新的接班人,然而也没能避免时代的洪流,最终仍要淹没于纸媒逐步走下坡路的命运中。
而睿智如林墨等人,是这个时代里“活得最明白的人”,尽管已经43岁,但是相信,她仍能在新媒体的江湖再次风生水起,激起千层浪。
一本翔实记录杂志运营、察言观色,与客户相处,职场原则等等的书,它不是一本鸡汤励志书,更不是职场教科书,有完整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跟着书走过了20年,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个人马倥偬的时代。有生不逢时的无奈,有时代更迭的感慨,这就是时尚的江湖,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灿烂辉煌的,实则却暗涌着利益纠葛与重重危机的江湖。
记得大学时代,学校的阅览室里有一排全是时尚杂志,那么厚一本,却从未触碰,总感觉,自己将来是要做新闻的,似乎这辈子都不会和时尚搭上边。
大二那年,担任学校双选会的志愿者。记得特别清楚,有家上海时尚杂志的展位,大半天过去了,竟没有一人投简历。
大三下学期,在外实习了大半年的学长学姐们回校做最后的论文答辩,在最后一次的党员会议上,与好久不见的学姐闲聊。
“你工作定了吗?”
“还没找呢!”
“你想做什么工作呀?”
“我挺想做时尚杂志的。”
大学时代,所以同学都挤破头想去电视台实习,向南方的社会、民生类报纸投简历,那时候的我们,意识中似乎毕业之后的出路,就应该是电视台或者报纸。
终于等到毕业,坚持着考研的我渐渐与好多同学断了联络。后来辗转中得知,有位很勇敢的女孩独身到广州的一家知名报纸申请实习的机会,因表现优秀,毕业之后,被推荐至《凤凰周刊》,这是我意识中第一次对杂志有种特别的感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上广州的几本杂志,或许如果不回到那个三线小城,不会因为生计所迫而进入那家企业内刊,又阴错阳差进入了省内还算知名的商业杂志,或许,我人生的方向也就不会因此打开。
在那家做商业杂志的传媒公司,我独自负责城市生活版块的选题、策划、撰写。无论专题还是人物专访,做得多了便有了热情。公司里堆满了各种国内知名时尚杂志,第一次捧起《时尚芭莎》《时尚先生》《智族》,第一次看到苏芒的卷首语,第一次感受到时尚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一年前,当我最终决定离开那个三线小城,只身踏上了去北京火车。
那晚,和好友约在世贸天阶的港丽餐厅吃饭。
那是我第一次去世贸天阶,听说刘嘉玲投资的餐厅就在那里。
震撼我的并不是华灯初上,世贸天阶的繁华与热闹,也不是茫茫人海中旁若无人,拥抱接吻的小男女,也不是头顶如梦似幻,不断变换的图案,也不是大城市的声色犬马和霓虹闪烁。
而是那座叫做“时尚大厦”的建筑,那个我只能在苏芒的文字里看到,只能在杂志里感受到的地方。
第一次看到《时尚芭莎》《时尚先生》《罗博报告》等等时尚杂志挤满了橱窗,第一次看到活的时尚大厦。我知道,这就是苏芒常在杂志卷首语里提到她常常加班到深夜的地方,或许彼时她就在里面。
看着那幢充斥著着名利场和声色犬马的建筑,我拍下照片,写下一条朋友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年后 当我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我终究生不逢时,错过了那个最艰辛、最痛苦,也最闪亮,最美好,最有希望的年代。
在新旧媒体迭代如此迅捷的年代,眼看着纸媒一家家倒下。而谁最有前瞻的眼光,最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握这个时代的航向,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同书中的林墨一样,虽然最终是被迫离开风尚集团,然而又何尝不是大势所趋?新媒体崛起的时代,最终林墨还是华丽转身,摇摇手中的手机,告诉背后的张涛:我的未来在这里。
从23岁奋斗到43岁,林墨可谓经历了时尚江湖最人马倥偬的时代,无论是金钱还是地位,她早已赚的盆满钵溢,她的离开,与其说被现实和时代的推动倒不如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自然而然。
现在《时尚先生》出品人兼总编辑李海鹏离职加入韩寒的亭东影业;被寄厚望苏芒接班人的于戈也离开创办新媒体公号“于小戈”。
时尚行业的转型就像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推动着这个浮华浮躁的世界不断前进,不断转变,也推动着曾经热爱时尚、追寻时尚,有时尚信仰的一群人不断刷新世界观。也打碎了梦想着成为一名时尚杂志编辑的我的最后期望。
有时候想想,与其说想成为时尚编辑,不如说是向往极了时尚编辑身上我行我素,步调铿锵,蔑视一切的自信和气场。
不记得曾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要黑白分明,才对的起自己当初奋不顾身跃入荆棘的热血和初心。
我想,我仍会抱着这份热血和初心,纯粹之心,努力在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走下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江湖。
我想我仍然会再次写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著名节目主持人、乐蜂网创始人李静对本书的感受,非常有同感,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安静》里的女人就是我们自己:渴望爱又渴望独立,渴望成功又渴望安稳,必要时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同时又有患得患失的软弱,相信所有善念又敏感地抵御着恶意。
现在是女人最好的时候。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给予女人如此广阔且丰盛的选择,来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然而,在不安的世界需要安静的活,尤其是女人。安静不是怯懦,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独立清醒,不随波逐流,不摇摆不定,在花团锦簇五光十色的浮华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与原则,以轻盈的姿态抵御腐蚀的洪流,呵护自己与梦想,还懂得在转身之前送一份拈花微笑的淡定给自己与他人。
爱电影,爱音乐,爱旅行,爱写作。感恩喜欢我文字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