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意识到仪式感这个东西很重要的时候,仪式感对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错过了而且再也不可能拥有的东西了。
小的时候,大概十来岁出头,那一年过生日时,外公外婆老两口骑着三轮车来到我家,还带着一只老母鸡,专门为我过生日。这个生日是我成长到这么大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个生日。即使在我工作后,也曾被朋友或者亲戚拥蹙着过了比那一年还丰富的生日,蛋糕那么老大,但我依然难忘的还是十多岁那次。
除了那次生日属于非常态之外,常态情况下,我和我的家人过生日,一般都是煮几个鸡蛋,中午饭菜里面搞点肉,这就是生气的全部了。没有鲜花,没有蛋糕,没有祝你生日快乐,什么都没有。甚至那时候,因为我特别讨厌吃鸡蛋黄,一度还害怕过生日。
只有那次外公外婆来,没有吃鸡蛋,反而喝了老母鸡汤,吃了鸡肉。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食的滋味,更是被关爱的感觉。虽然那次我们也没有唱什么生日快乐(根本不知道歌曲为何物),更没有吃什生日蛋糕或者吹什么生日蜡烛,但依然不影响它带来的幸福感觉。
我想这应该就是仪式感的一种吧。
物质贫乏的地方,人们普遍把精力放在如何吃得饱或者吃得好上,往往没有多余的闲情逸致去搞什么氛围或者情调。古人说的仓禀实而知礼节,我想大概就是类似的意思。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东西,比如对仪式的感受,就像儿童时代的兴趣爱好一样,必须得在儿童时期进行培养,过了那个村就再也找不到那个店了。朱光潜在《谈读书》里面说过类似的观点。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是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自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仪式感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成年之前没有,那只能在成年之后尽量补救一些回来,而补救的效果通常也是差强人意。所以,在对未成年的培养和成长教育中,应当时刻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否则,错过了好的时机,便没有后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