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亿人次
这是2018年春运预测的全国旅客发送量
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徙
90万
21世纪初期的十年间,中国村庄消失的数量
4153个
入列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洛阳伊川自然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离这里
前一阵,陈可辛的《三分钟》刷屏朋友圈
有多少人已经,或者将要
踏上归乡的旅途
千城一面的都市越来越多
风俗各异的故乡却越来越少
然而每到这个时候,是什么力量吸引着外出的游子
从一样的城市,回到不一样的家乡?
老房墙壁上儿时涂鸦
离家前无数次走过的石板小路
被晨雾和炊烟包裹的小村庄
一起长大的邻家姑娘
朴素但实用的乡村智慧
亦或是铺满整张饭桌妈妈的味道
……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看见故乡的老房子
更能勾起对于童年的回忆
南北东西,土木竹石
中国拥有世界上形态最为多样且历史悠久的民居系统
万壑千沟的黄土高原
先民于山崖上凿洞为居
在天然的窑洞内繁衍生息
夏天可避高温日晒
冬日防风保暖
地坑院,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地下四合院”
地上的四合院
以及从四合院演变而来的大杂院
是北京人故乡的“老房子”
许多胡同消失了
许多胡同变味儿了
胡同牌挂到了屋里
脚踩故乡土地的北京人
也有了远隔万里的乡愁
怀旧、乡愁
最难让我们忘怀的
是骨子里对于老祖宗智慧与勇气的敬佩
依山而建、临江而居、围屋防御
在世界上跨越纬度最广
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69%
民族与文化多样的中国
上演着一处处“建居险地”的奇迹
是把房子建在云端比依山而建更险的
山脊上的木梨硔村
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
强风对建筑的影响
在频受台风和季风气候侵袭的沿海及岛屿地区尤为明显
中国台湾东南方的兰屿岛
用地下屋,来抵抗自然的肆虐
对于极寒天气的抵御能力
是处在中纬度及以上地区建筑首要考量的要素
位于中国版图西北角、喀纳斯湖畔的禾木村
冬季温度要降到零下二三十度
当地图瓦人建造了极具特色的防寒小木屋
处在板块交界、地壳运动活跃的云南地震多发
泸沽湖畔达祖村
纳西族人建造纯木结构的木楞房
冬暖夏凉、抗震极佳
聚族而居,以围屋、土楼保护族群
是赣南、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
独特的具有防御、生活、维系宗族等属性的建筑形态
高大向上的马头高墙有水墨意境的粉墙黛瓦
既培育了徽州千年不断的悠久文脉
也在那个传统木结构的年代
起到重要的防火功用
时代的车轮飞快向前
有很多人故乡的老房子消失了
被更为经济且舒适的房子所取代
或者成为了民俗文化符号
大兴安岭驯鹿村
鄂温克人早已从“撮罗子”搬到了帐篷里
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
在今天,也被越来越多的瓦房和钢筋水泥房取代
但这阻挡不了归乡人的脚步城市化让很多人搬离了老房子
因为故土、乡音、熟悉的味道还在那里
在异乡听到熟悉的乡音
或者声音后面那个似曾相见的场景
……
故乡总有一些让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忘记的声音
跟自己一起长大的小黄
看见你进门时兴奋的叫声
站在家门口望着外婆远去的背影
一队鸭子恰巧路过
发出“嘎嘎嘎”的声响
跑到院子的门槛上
对着母鸡威武鸣叫的大公鸡
成群飞鸟
振翅划过天井的“轰鸣”
流水石桥,耕作归来
跟在农人身后“哞哞”的老黄牛
宅院内
拿着摇铃“铃铃”驱魔的湘西巫师
每至过年时人们的欢声笑语
和闷闷作响舂糍粑的声音
老达保村中
男女老少一起的分声部合唱
与拉祜族传统乐器芦笙的吹奏
矮寨大桥下
从坪朗村发出震彻山谷的苗鼓声
乡音挑动思乡的神经
乡味勾起想家的味蕾
驯鹿村内的鄂温克人
用鹿奶制作易于保存的“列巴”
图瓦人则用牛奶
酿制酸奶酒
并以酒祭拜火神
祈祷家人和牛马能安全过冬
江河湖海
为与它比邻而居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
黄河边的老牛湾人
凿冰捕鱼,杀猪宰羊
为过年的团圆宴忙碌着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富春江有最美丽的景致
也有受此美景熏染
嫩滑得连筷子也夹不上的富春江鱼
与大海为伴的兰屿人
以潜水和更为传统的撒网捕鱼法获取渔获
并采用海水烹饪,来保证鱼的鲜香
山地和高海拔地区
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自然生态
同样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绝佳食材
用木梨硔的高山鸡熬制的鸡汤味道鲜美
软糯可口的煮柿子,是村里孩子最爱的零食
达祖村的农场烤野鸡老达保的拉祜鸡肉粥
鸡肉的鲜香搅动着我们的味蕾
有时候,能让人想家的味道
反而来自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食物
镇上豆腐坊里
冒着热气的豆腐
到家后
妈妈亲自下厨做的一盘炒腊肉
过年时,家人围在一起
包着团圆的饺子
平凡、简单、浓情
才是故乡的至味
长时间在便捷、快速的大城市生活
使我们逐渐忘记了家乡那些看起来“粗糙”
却饱含质朴、实用、手作、情感的乡村智慧
以海洋为伴的兰屿人
纯手工制作拼板木舟
乘木舟出海打鱼
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主要生计
大自然赐予的树木被拿来建房、造物靠近林场的村落
禾木村90岁的网红匠人爷爷
一斧一锉,为村里的人们制作实用的生活器皿
中国人是最会玩木头的民族
有极尽精巧的家具器物
也有像安吉匠人李师傅
制作的包含自然实用、乡村智慧的
树桩茶台和两出头盥洗架
机器时代下,部分传统的手作
被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取代
但机器并没有取代人的智慧
“海上牧场”东壁村
人们把十六七米长的毛竹
插入水中的淤泥里养殖紫菜
东巴文
源自纳西族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象形文字
很多年轻的纳西族人已经不懂得这种文字
达祖村最年轻的东巴——杨宾玛直人
传授流传至今仅有的1400个东巴文单字
同时对应现在新生的事物
创造新东巴文
中国有许多村庄都消失了
也有很多变成了没有年轻人的空心村
中国有这么多了不起的村庄、房子、手艺和智慧
为什么人们在归来后又选择离去?
当故乡变成了真的“老”家
我们是否想过让老家重驻新颜?
年轻的设计师孟凡浩
为一度成为空心村的东梓关村
设计更为实用、经济,并富有当地风俗特色的新民居
把老一辈人的蓑衣挂到新房的墙上搬入新居的朱勇杰
更多像他这样从“不知故乡的年轻人”
变成了新一代东梓关人
从不缺乏好山、好水、好风光的中国乡村
今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归乡人”
回到山野村落
用自己的双手改造老房子
重绘乡村的美好
漂亮的房子
了不起的村落
那萦绕不去的故乡的风土与滋味
这才是中国
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绕
最美的家乡
广博的中国
处处是不一样的风土
你的家乡又是什么模样
有着怎样
诱人的美食
迷人的风景
动人的故事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