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冰心
1.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中国家长耳熟能详的话。也正因为这句话,让无数家长陷于焦虑,让家长们寝食难安。
很多家长把赢在起跑线,等同于教育。把教育等同于学知识、学艺术、学特长,殊不知,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比背了多少首唐诗,学了多少儿歌,做了多少奥数,跳了多少舞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在学前认字多的孩子,到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马拉松的人其实对起跑线并不那么在乎。
2.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记者问其中的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没想到这位诺奖得主的回答是:“幼儿园。”
记者感到很惊讶:“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奖得主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3.
试看今日中国社会,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出问题了。
事实上,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
毋容置疑,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功利性学习的风气愈演愈烈,不断往孩子身上加压,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往孩子身上倾注,孩子家长不断奔波于各种补习班,搞得孩子和家长都身心疲惫,毫无幸福感可言。
家长们们的困惑:
1、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培养积极的、有幸福感的孩子?
2、我的孩子有什么优势?应该如何发扬光大这些优势?
4.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认为,父母如何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培养积极情绪,培养优势与美德是构建孩子长久幸福的基石。
三个原则
1、鼓励孩子去探索,并培养他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扩展并建构了孩子智力的、社会的和身体的资源,这使他长大后能立足于社会;
2、鼓励孩子的积极情绪,使他早早启动向上的螺旋,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会产生向外和向上的螺旋;
3、对待孩子的积极情绪要像对待消极情绪一样严肃,对待他的优势要像对待他的不足一样上心。
一个大忌
不是去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消除消极人格特质。
家长要避免越俎代庖式的剥夺孩子从挫折、困难中的学习的机会,剥夺孩子从克服苦难挫折中获得成就、幸福体验的机会。
家长永远不能帮助或者代替孩子走完人生的全程,孩子需要完整的人生体验。
四个方法
1、少用"不",多用"是"
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已经说过太多的“不”,很多时候说“不”是最简单的,很多时候的“不”,只是大人们嫌麻烦罢了。
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个个的“不”,可能就这样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尝试换一种方式,当我们去超市,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家长没有准备好想买,孩子开始吵“我要、我要”了。家长不妨试试,“你的生日就快要到了,过几天我会把这个玩具作为你的礼物。”
还有就是可以做购物计划,规定孩子在一个月、一周内可以买多少玩具,到点了就给孩子买,当然最好不要失信,这可培养孩子对时间计划的感觉,将孩子冲动的要求转化成对未来的期望。
2、有选择地称赞,积极的评价
爱、关心、热情和温暖都可以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给予越多,积极氛围越多,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有安全感,孩子就越敢去探索和掌控。但是称赞是另外一回事,要有选择性地赞扬,要在孩子表现好时、成功时称赞,称赞程度也要与孩子的成就相匹配,而不只是为了使他心情好一点。
泛滥廉价的称赞,会造成两个危害:
1、孩子会变得任性,因为他知道无论他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
2、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成功和真心赞美带来的喜悦。
3、谨慎惩罚
不要动不动就动用惩罚这个工具,孩子需要明确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大人的惩罚,要不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可言,更别提幸福感。
而且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扩大化,把其他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也拿出来,不要指责他的品德,惩罚的是他的某一个行为而不是人格。
4、培养美德和优势
用心观察孩子,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很重要,小孩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小孩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愿意照着父母来做。
父母家长们不一定要逞强,把家里的家务活都给干了,把照顾小孩弟弟妹妹们的活都给干了,可以分出一部分让小孩来参与,培养小孩一起做,刚开始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但一旦小孩养成习惯了,小孩、家长都获益无穷。
在给小孩派活的时候,可以根据小孩的兴趣来派活,比如家里养了宠物,而小孩刚好有喜欢小动物,就可以把打理宠物的事情交给小孩来完成。小孩有爱心,那让他照顾弟弟妹妹,或给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会很开心。
父母也可以让小孩了解自己的工作,带小孩到工作地点,让小孩知道父母工作是怎么回事,知道父母工作的辛劳,多对社会有些了解,而不是简单只读书就好。
当孩子专注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哪怕是在玩游戏、看电视,家长们最好也不要生硬打断,不要“马上给我停止”,请提前跟孩子说“还有十分钟就时间到了”,跟孩子商量好每次游戏、电视的时间,并提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