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宝妈,全职的!有人说:女孩,等有了家庭,就没有自已的时间了,等有了孩子,更加没有自已的时间了!
于是好多人真的入了坑,趁还没结婚该怎么潇洒怎么潇洒,结了婚就进了围城!婚后真的过着没有自已时间的日子,哪也去不了,什么也做不了!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有了限制,就不能突破了?NO!想要成长,想到自由,就自己去创造条件,时间是不可管理,但是我能管理自己。
一:早起+专注
早起是一天的开始,每天5:20的闹钟响起,简单洗漱完就移步厨房,专栏阅读,看书,冥想,运动……,具体根据计划进行(像从4月12号开始到5月20号每天重点是复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情,先设法完成它,其他为辅,慢就是快。
也许你会在心里想,哇,那么早起,那能用起来的时间不是很多啊,不,不,我家洋洋(男宝快三岁咯),经常各种小意外(醒了,就找妈妈,那我听到声响就要回房哄睡先,睡一会,又醒,然后我又飞奔回房,在寒冷的冬天也如此),所以,有了这个限制,跑步就在房子外转圈,但是也很好啊(只有一楼哈哈!),还可以边学习或边跑步边做早点。
二:想到就做,即刻行动
生活琐碎,每一天都由很多小事串联起来,管理小事需要心里成本,心里成本就像一张可以张开或者缩小的弹性薄膜,小事堆积越多,撑得越大,小事被基本消除后,人就可以轻松多了,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与带孩子并联起来,能让孩子参与的就让他参与!
比如:在孩子自己吃早餐时,把午晚餐所需的准备工作快速完成;与孩子一起洗碗,洗衣等等既可以满足他玩水的兴趣又能劳动,乐在其中。
三:以孩子为重点
孩子首先是不可控因素,可能带来很多意外,比如:突然早上不想刷牙、吃早餐磨蹭、中午不想午睡……要想办法解决,通常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其次,孩子对宝妈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其他(成长学习)而忽略孩子,那就违背初衷了。
最后,孩子是有灵性的,以孩子为重点,正确满足他每个阶段的需求,注重以身作则,往往会收获意外惊喜,像洋洋最近就经常说一些让我感到意外欣慰的话,像“妈妈我好喜欢你”,“嗯,妈妈你去学习吧,我自己睡觉”,“妈妈,我赚很多很多钱给你买一条不会烂的裙子啊”……
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自己(也可以说管理),其他的不可控因素都接纳。
孩子是做一切事情前必须要考虑的不确定因素,需要静静学习的时间基本都放在他还没醒或者午睡后,晚间无特殊情况,列为亲子时间,深度陪伴!
四:多问两个问题
①今天我浪费注意力了吗?
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唯一可控并能有所产出的资源。避开浪费注意力的三个大坑——凑热闹,随大流,操别人的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让悄然流逝的时间更有质量!
②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这个问题,要把它写下来放在你随处可见的地方,直到在大脑里形成沟回。特别在我面临学习与孩子的需求冲突时,与宝爸有不同歧义,矛盾时,这些关键时刻,多问就能更好的处理,达到正确理想的结果。
五:锻炼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合理,正确,有效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自省能力,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主导一切的根源,也是最最基本经刻意练习就可习得的能力。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因对游戏的看法不同,与宝爸(有上瘾的游戏,花费的时间比较多)探讨时我说:除了工作以外,把时间都放在游戏里,花点钱还好,主要是浪费注意力,有什么用?话一出口,就感觉说重了,可能引起误会。刚好,孩子不好好吃饭,结果宝爸大声呵斥,发脾气,自己吃完就走开了。
我脑袋就开始想啦:我话说重了,没考虑到宝爸,他发脾气可能有我的原因。然后带着孩子吃饱饭,收拾完碗筷,主动提议去走走。
孩子踩单车在前面,我把手搭上宝爸的肩上主动承认刚才的话说重了,没针对他的意思,问他发脾气是否是我的原因?结果,他说了不是,就是孩子不吃饭的问题,我释然,与宝爸说些宽心的话,又把脑子里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跟宝爸复盘了一遍,大家都好开心,事就过了,没事!(换了以前的我,就不会这样了,不理,不沟通,给宝爸贴个爱打游戏的标签,自己在那里生闷气呢)
你看,这就是启动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当你开启元认知,那思考质量只能不断进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只能更好了吧!
那怎么习得呢?——三个方法
坐享
与冥想类似,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背部挺直,闭眼或者不闭,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缓慢而均匀,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吸气时腹部的隆起,呼气时腹部的收缩,就这样,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走神了轻轻的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如果一开始比较难,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鼻口,感受温热的呼吸进入鼻孔。刚开始设定15分钟,以后再慢慢延长。
兴趣
找一个需要你主动投入全神贯注的兴趣(可以是阅读,画画,练字,练琴,跑步……),总之是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进步提升的技能,被动的全神贯注,如追剧,游戏不算,因为根本不需要刻意集中注意力,而是被动带着走的。
反思
经常花上十分钟,反思自己的思路与思考的结果,琢磨一下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从哪来,有哪些影响因素,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考结果……
一开始这种思考比较难,有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又不知怎么的就结束了,好像什么也没想到,没关系,只要刻意去练习,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尽管,成长之路困难重重,就算如此以后,每天能挤出的时间可能只有短短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长期的每一天叠加,复利自会出现,相信明天会因为自己今天的行动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