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你要考研吗?”
“要啊,你呢?”
“我也要。”
寒假回来后,发现周围的人基本上都在重复这个对话。
是啊,转眼间已经到了大三下学期,也是该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由于自己所读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人都选择读研。来校才几天,空间里全在转发各种考研机构的课程信息,一晚上总有那么几个来寝室分享考研经验顺带宣传考研机构的学长...看的多了,听的多了,说的多了,想的也就多了。
你填什么我就读什么
记得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是这么跟我爸说的。“爸,交给你了,反正我都没什么兴趣,你填什么我就读什么。”于是就来到了现在这个专业,谈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现在想来,当时最大的悲哀不是我高考的时候差多少分就可以上个更好的大学,而是我当时就没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高中读书的目的过于纯粹了,只知道分高点,再高点,再高一点点。来到大学,兴趣倒是培养了出来,不过和所学专业并不沾边。现在学习专业课,完全就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态度。填了之后,读了是读了,但是,那种为了一个知识点而想来想去,为一分两分而懊恼不已,为想通一个难点而欣喜不已的感觉却很少再体会到了。
谁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
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以后会发生什么。报考的时候,我的专业还是属于热门那一种,谁知道现在才两年半的时间,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情况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呵呵。这也可以算是大家考研的一个原因,毕竟都想着读完研究生会好一点,并且再过几年谁知道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大学期间,当了委员,我没有想到我会去竞选部长,当了部长,我也没有想到我会去竞选主席。我一直相信,不到最后一刻,什么都有可能会发生。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这几天,想了很多很多。
21岁的我还很年轻,还有可能。这一年,我还可以用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改变。
这一次我决定为自己的兴趣拼一波——跨专业跨校考研。
和家里人说了这个想法,得到的是支持,那么便拼一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不能否认的是,做出这个决定确实是受了其他人的影响,不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和家里人说了这个决定以后,那种有了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感觉又回来了。
自己觉得值,那么一切便值了。
毕业时,总有人因为这种或者那种的原因,去考研,去工作,去考公务员。但无论怎样,都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么。
我所想要的,只是为了很多年后,自己不会说这句话:“要是当年我.....,就好了。”
“你要考研么?”
“要啊,你呢”
“我也要,加油!”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