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上小学的家长,不知是否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去学校开家长会,还是去听儿童教育讲座,到会的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妈妈,而老师或讲师通常会在会议(讲座)结束时给一个阅读书单。
由此可见,要想孩子成为优秀的人,父母的修炼才是最主要的。而提升修为的高效方法之一就是——阅读。这真是应了那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我曾经给丈夫提议:每周(注意是每周,不是每天)抽出半小时作为家庭阅读时间,什么都不做,就和孩子一起看书。
可是,他拒绝了。理由是“我没时间,我要挣钱”。然而,实际上他每天刷手机的时间至少有俩小时。并非我黑我丈夫,而是事实摆在眼前。
我想,现实生活中,像我丈夫这样宁愿把时间用在刷手机上也不愿意抽半小时做亲子阅读的人一定不在少数。甚至许多人毕业之后就不再看书。
邹锦华在《我是妈妈,更是自己》一书里分十章来讲述作为一个妈妈,如何接纳自己的新身份,如何重视自己作为女人去懂自己、爱自己、发展自己,最后成为自己。作者还在书中给出两个重要的行动工具:幸福日志和时间统计法。
在《我是妈妈,更是自己》这本书里,有三点我非常赞同。
1.关系管理就是角色管理,尊重对方边界
有了孩子以后家庭关系会发生变化,多数家庭是4+2+1的模式。即4个老人,2个年轻人和1个孩子。
作者在书里说,夫妻关系应该是家庭结构中最需要稳固的关系,因为中间的这两个人把其余5个人联结了起来,没有中间的这两个人,其余的关系就散了。
邹锦华指出,隔代养育的冲突,夫妻关系质量下滑等等,都是因为中间部分的夫妻关系不够稳固导致的。夫妻关系的稳固和亲密联结会让三口之家得到保护,也会与各自的原生家庭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夫妻俩在育儿方面就会得到4个老人的支持,老人就不会成为育儿的代替者或者控制者。
每一个关系都是代表不同的角色,作为母亲,随时需要切换不同的身份与家庭中的各个角色进行沟通。与孩子沟通要切换到妈妈的角色,与丈夫沟通要切换到妻子的角色,与公婆沟通要切换到儿媳的角色,与父母沟通就要切换到女儿的角色。
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就是源于边界的冲突。角色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边界,同时,边界也反映出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当一个4、5岁的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一味的呵斥孩子,不让孩子哭,就是不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边界,也是一种非常粗暴的沟通方式。作为妈妈,我们可以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技巧,例如问孩子:“你需要妈妈现在为你做些什么呢?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们现在遇到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虽然孩子也许不能马上有答案,但是孩子心里会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妈妈相信我有能力找到答案,妈妈愿意听我的想法,她愿意陪我寻找答案。”
这个就是邹锦华在书里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尊重对方边界的沟通方式,那就是“非请勿帮,请了可帮”。不越界,与孩子一起成长。
其实,父母子女一场,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给对方最好的礼物。——张德芬《成年人的家庭里,“界限”难能可贵》
2.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生活
从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他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总结出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邹锦华也提出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生活,实现心手相应、知行合一、内外一致的状态。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认真地、好好地活在当下。用耳、口、手、目、鼻和心,真切地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愉悦,让我们有满满的精力和正能量去做好角色管理。
认真地擦拭书柜上的灰尘;用你最工整的字迹抄一首小诗;在周末的早晨,用最舒服的姿势看一看你一直想看而没有看的书;认真地整理衣橱;精心地布置餐桌,利用精致的餐盘和色彩诱人的食物去勾起家人的食欲;为结婚纪念日挑选一个别致的餐厅,吃一次烛光晚餐……
将这些生活的体验用手写幸福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你“将会获得很大的空间来陪伴自己,我们的情绪、身体也都会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增加弹性,为生活设置减压阀
邹锦华在《我是妈妈,更是自己》一书里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天早上下着小雨,孩子醒来的时候,她抱着孩子去阳台上看雨。她对孩子说今天下雨了,你不能骑滑板车了。可是孩子却开心的告诉她,没关系,他可以穿雨衣雨鞋踩水呀!
如果孩子真的要去踩水,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可能不会同意孩子的做法,因为要赶去幼儿园上课。
作者估计那天迟到的人会比较多,老师很可能会等大部分孩子到了之后再上课,于是呢,她给孩子准备好雨衣和雨鞋,还另外备了一条裤子。她给孩子留出了15分钟的时间去玩水,同时把这个决定和这样做的原因告诉了孩子。孩子告诉她,他会赶上上课的。
在去学校的路上,孩子在有水的地方就踩水,尽情地踩,没水的地方就走得很快,说是为了节约时间。到了幼儿园,作者发现果然如她所料那样,老师在等小朋友。
作者在给孩子弹性空间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孩子心里其实,还装着其他的小朋友和老师。
看了这个小故事,我感触颇深。当孩子给我提出一些天真的想法的时候,我很多时候是拒绝的。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如此,我们可以容许孩子偶尔不听话,就像我们允许自己上班偶尔迟到,容许自己犯错一样。但是,在给孩子弹性空间的同时,需要让孩子明白,他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正如邹锦华说的:“照顾自己,培养责任心,提升自信、乐观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藏在这些小小的事情里。”
为自己和孩子增加弹性的空间,允许自己和孩子打破常规,就是为生活设置减压阀的一种方式。同时,让孩子“我做主、我选择、我负责”。
除了妈妈,爸爸也需要加强修炼,提升认知
回到前文中孩子爸爸拒绝阅读建议的事。
“我要挣钱”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也很“万金油”。但是,如果这个阅读建议是由丈夫提出来的,我想,绝大多数妻子会同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许多“家长修炼手册”其实只对妈妈有效。但是,家里更需要改变的也许是爸爸。
市面上许多关于婚姻育儿方面的书籍都是让妈妈进行身心修炼和自我管理,却极少看到有关于爸爸的修炼和自我管理之类的书籍。的确,无论是从说服上还是从书籍销量上,妈妈确实是一个更容易突破的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作为丈夫的男人更需要看关于婚姻和育儿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认知。
妻子一人提升认知,而丈夫却原地踏步,对婚姻质量的改善不能说没有,但总归艰难许多。就像我提出每周半小时亲子阅读这样小的建议都无法得到支持一样。毕竟幸福婚姻的经营,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
夫妻当中,如果有一人成长得太快,而另外一个人没有成长或成长太慢的话,他们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最终于婚姻不利。
关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杨澜对婚姻的见解:“婚姻需要爱情之外的另一种纽带,最强韧的一种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的共同成长。”
希望市面上更多的出现一些关于爸爸自我修炼之类的书籍,而爸爸为了提升婚姻质量,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提升一下自己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