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要和爸爸说话?”傍晚爸爸打电话来,Spider一反常态的不吭气。爸爸说小朋友可能还在生他的气,他在电话那端给小朋友讲话也没得到回应,于是我们便挂了电话。
我想起清早,Spider因为不小心撞翻了牛奶,而在那里歇斯底里的场景。因为晚睡爸爸还没起床,被这样的哭闹声吵醒,爸爸从床上跳起来,把Spide拽到身边,一阵训斥后,转身关了卧室门,再次爬上床继续睡。
这一幕我不是第一次看到,还记得上次,爸爸一反常态的对Spider大发雷霆,忘了是什么原因,但当时他的怒气似乎要燃烧起来,作为旁观者的我都觉得害怕。于是没忍住,上前去阻止了。
可是今天,面对类似的场景,我竟然丝毫没受影响。
我知道,爸爸愤怒的情绪是因为真的没休息好,真的忍受不了Spider的哭闹。爸爸每次对Spider发脾气时的那种无助,都让我觉得好心疼。可是,他只站在了自己的立场去推断Spider只是在无理取闹,而不了解他哭是因为在餐桌上玩玩具不小心撞翻了牛奶的事实。
而每一次,面对爸爸的怒火,Spider都不会妥协,他会因为伤心委屈或害怕哭的很厉害,但却用身体和语言去反抗,甚至与爸爸对峙。
虽然这不是爸爸想要的结果,但他能够去维护自己的立场,在我看来就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更何况,教育孩子和成人吵架不同,孩子一定不会从父母的情绪高潮处获得启发与新知。从这点来说,我很感恩爸爸借由他的“受不了”,给孩子提供了一种真实的受挫环境。而在这种环境里,孩子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习得忍气吞声,而是据理力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为自己而争,在我看来,是他应对来自外在吵杂声音的练习场。
而我自己,允许孩子去哭去闹,允许这种真实的状况发生,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进步。
以前,我会觉得爸爸会累会辛苦,可能为了他不受打扰而去压制孩子情绪的流动。这样的刻意付出也很好,可以让家在整体上看起来很美好,但有时候难免会让自己觉得费力,有点委屈。甚至,当孩子失控时,会不自觉地认为是自己没做好的缘故。如今,看着他们父子俩争执,我也会有焦心的时刻,但整体上,我能让自己自始至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觉察他们各自的功课,以及自己所面临的挑战。
牛奶洒了,小朋友需要从中学习到,吃饭时间是不可以玩玩具的。而爸爸也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作息,在该起床的时间起床,与家人保持同步互动。
我的转变,来自于对界限的认识,只有清晰,才不会纠缠理不清,也才会有力量给到家人更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