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两者谁更重要?或者比重相等,彼此互补又相互制衡?
一天有位朋友问我,你的圈里不是读书感言就是简书展示,是为了点赞?亦或炫耀?
这个问题我曾想过,但却未曾深想,细想。既然有人问我,那确实可以想一想。这一想,倒有点像剖析问题,深挖思想根源的意思了。
首先说说读书发圈吧。最初起源是有段时间里我的记忆力差得不得了。早上才发生的事,下午竟会忘个干净,大脑混沌一片,酒意洗涤一般。于是乎以书疗伤成了一剂诊病药方。但一本书拿到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似曾相识的味道。这对读书向来喜欢求新,不愿深挖细掘,重量不重质的我而言,是最不愿意接受的事了。我当然不想被失忆打败进而改良本相,所以呢,在感受了圈可以有图有真相的记录书目的强大功能,且储量巨大后,我理所当然的开启了发圈模式。
不可否认对点赞的喜悦,毕竟别人的认同对我而言是一种肯定,而且点赞者应多为志同道合者。若有一两句评论,无论是对书中的故事内容,文章涵盖的社会意义,还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某种个人情感,亦或是对作者文风的认识,再或者是对我的小笔记和小感言的看法,更会让我欢喜。彼此交流对同一本书的不同见解和心得,是打破闭门造车,孤陋寡闻的有效手段之一,互相增进,互相补给,在我看来,称得上是人生一大幸事。有点"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味道在里面。
炫耀博知多学的意思确实没有。在这个人才辈出,前浪难以企及,后浪壮观不已的时代,我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会堆砌几个词语,会造几个句也好意思拿出来显摆吗?前两天我去图书馆看书。站在阔大的图书馆里,看着成排的书架上一列列整齐密集的书籍,书海浩淼,学海无涯,渺小感油然而生。那么多的作者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我写上三五句不成体统的话值得炫耀吗?那些将日子过成诗,成为生活赢家的人都没炫耀,我有什么可炫耀的呢!
木你怎(zong)不发个自拍啥?
木我这个样子把别人吓哈了咋办尼啥?再万一那把我约出去一看,哎约哟,人相不符又把我打哈了咋办尼啥?
木你咋(zua)不晒个包包,秀个浪哈的尕景色啥?
我的包包吊牌都莫有,晒个啥。再说我统共也没去(qi)几个地方。一路上全跟导游跑到路坐到车上到当找到厕所咾,有个撒说的尼啥?
再说说简书吧。
幸运的找回了从前的老友pp,现在的优秀创客阿西丫,认识了简书这一高大上的东东。阿西丫鼓励:就当写日记,写写就有话题了,一起写起来吧。于是乎,散乱的缺乏高度的个人呓语出现了。权当自我娱乐的方式吧。要不,这么久的日子,没有了寂寞歌唱的方式,该更沉闷了。
更何况简书还有一个强大的诱人的打赏功能。不管是一两元,一两毛,予我而言,简直是实现了我人生的伟大目标"钱多事少离家近",写几个字不用磕头拜年就能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比冷风中跪在街上面前摆个鞋盒少受些罪吧。
至于什么蓝光呀,眼盲呀,熬夜呀,哪抵得上现时收获的愉悦呢。你说为抢上三毛钱的红包谁还顾得上熬灯费油的那一块二流量呢?有几个人不是昨夜哭得泣不成声,今早依然得打起精神抖擞地去奋力拼搏呢?谁不是又痛又快呢?更何况这熟杀的是这样的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从容不迫,世代友好呢?
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最终想要的呢?内心的平静,物质的优渥,家人的安好,还是行万里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人生看似选择很多,可若细细一想,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没有信仰的力量,没有敬畏的物像,我们的内心如此孱弱、贫穷,我们的灵魂迷茫的找不到归处。人生被身份所限定,生活被标签所困缚。
譬如作为局外人,旁观者,事不关己时,我们眼神犀利,一眼看穿结局,劝慰、宽解中处处平和,一派从容。一旦身陷其中,则变得怯懦、犹豫、迷乱。举棋不定中尽失劝解他人时的自如。
少年求学,时间被功课占满,生活被父母安排,睡的时间都不够,有多少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可以去玩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呢?
学业结束面临就业选择。以为是自己选择工作,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被工作选择。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否高薪水,是否买保险,是否解决住所,是否有食堂。
人人都以为最终携手一起的会是那个爱的人。可现实生活中彼此往往考虑更多的是门当户对,然后去努力爱。这种以现实为考虑的婚姻关系一般最为牢固。不过若其中一方地位、身份发生变化,则又变得岌岌可危。
辛苦到老,以为可以自己主宰余下的时光。可却发现儿女不知何时竟又主导话语权。
精神和物质世界谁更重要,这实在是个哲学问题。吃饱喝足睡好,然后能够笑容比哭泣多,对我辈而言就已经很精神很物质了。
上传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