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没有去看电影的打算,因为近期上的片子,想看的已经看完了。无奈约了美容院去做面部护理,到早了,无所事事就想着要不看个电影再去好了,就随意买了张时间恰好的《荒城纪》。在观影之前我并没有看任何的影评与简介,一是剧组的营销做得不到位毕竟没有流量挂,二是看电影海报给人一种应该是部挺无聊的片子的错觉。可是随着电影的发展,我开始在心中默默为导演和整个剧组点赞。
《荒城纪》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山西农村的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现实性很强的故事。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去讲述,让这个故事更有深刻意义。故事以“民国新生活文化运动”为大背景,可是故事人物均是某个小村最下层的民众,所以才有了贪财的保长将“礼义廉耻堂”误认为是“李艺莲祠堂”的乌龙事件,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在这里有个隐藏的对比从而形成一个强烈的讽刺。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有种想再去把莫言所有小说撸一遍的冲动,因为影片故事背景和人物情节设计实在是和莫言的小说太相似了,在这里我大胆的预测一下,如果将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丰乳肥臀》、《食草家族》等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一定会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好像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回归电影本身,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让人惊喜的土味电影,是因为电影里处处充满了惊喜,可是又特别接地气处处弥漫着强烈的乡土气息,从对乡土气息细节的处理来看,电影剧组是着实用心的。
先来说说电影让我惊喜的地方:
1.精妙且接地气的大环境设计。
大环境就是民国时期,地点是山西的某个小山村,人物是连最基础的温饱都成问题,蓬头垢面身裹破烂棉袄的山村村民。看到这个画面我总有种特别的熟悉感,因为我出生的地方与电影里的地方十分相似,我也住过窑洞,在大片大片的黄土山丘和冬天毫无生命力的枯木丛中长到五岁。所以当电影中画面转到某个人穿着已经被磨损到凹陷的手纳布鞋底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自己曾经也穿过同样鞋子的画面。记得上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是看完电影《百鸟朝凤》。这个鞋底的细节,就足以体现剧组的细心,可见导演是有去了解过那个时代山村的真实生活的。这部片子很接地气,看看演员的妆容,每个角色的形象设计很真,很精细,真到山村老汉脸上的折子,细到村里婆姨的皮肤,看着他们就觉得是山野乡民本民了,和演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还有整部影片流利的山西方言,以及片中人物对肉体情欲露骨的表达。首先,他们是物质匮乏,文化水平落后的村民,所以他们会说“你别掏心窝窝了,你掏蛋蛋”“我要去问问这个贼婆娘多的那几石(dan)粮食是不是从保长的炕上背回来的”之类的话,所以保长才会把“礼义廉耻堂”误认为是“李艺莲祠堂”才导致了李艺莲被活活烧死的惨剧。
2.影片的结构与画面美
影片用节气来划分章节可谓十分有创意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华二十四节气的博大精深。立春是故事的开始,寓意生财,雨水是男女主角的爱情,寓意滋润,惊蛰和春雷则预示着悲剧的即将来临。这样的章节描述形象而不突兀。不得不说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拍摄手法,有色彩的、人物的、环境的,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导演用对比拍摄手法将黑色幽默和犀利讽刺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男主得知他不仅娶不了李艺莲,还连家里的窑地都保不住的时候,整个画面失去的色彩,可是那块蒙在眼上的红布却鲜艳醒目的刺眼;当李艺莲在烈火中焚烧时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暖橘色照在每个为之欢呼敲锣打鼓的村民脸上画面美的不太真实;明明每家每户穷的看到食物都靠抢,可是祠堂却建的气派豪华。
3.返璞归真反而更吸粉
这部电影前期并没有花大价钱去做营销,可是上座率好评率依然很高。看完电影后我刻意去搜索了关于电影的信息,才得知影片除了斯琴高娃和 褚栓忠两个老戏骨外,其他演员大多是没有演艺经验的新人,同时剧组的美术、摄影等许多岗位选用的都是大学生或新人。所以后期影片效果成这样,也是很令人惊喜的,一看这题材就知道不是商业片,不冲着圈钱而来的,大概这就是用对电影事业的热爱来表现导演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揭露。不浮华,才更深刻。
4.五味陈杂的观后感
我是个只要有新电影上映就会去看的人,但是很少写影评。一是因为我懒,二是因为大多数影片并不能触及我的心灵,让我有深层次的思考,就是抱着轻松愉悦的娱乐心理去看的。回头看看我写的略有质量的影评就只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吐槽了很多次张一白的喜剧之后,唯一一次夸赞给了爱情片,《百鸟朝凤》和《荒城纪》相似的类型,不多说,建议直接观影,《老炮儿》和《夏洛克特烦恼》大概就这些吧。
看完《荒城纪》之后我不仅想到了莫言还想到了鲁迅,大概,片子的黄暴粗俗与荒诞魔幻和莫言相似,而黑色幽默和犀利讽刺又有鲁迅的文笔影子。尽管这是一部悲剧电影,可是这部电影让人无法准备的定义或是判断谁是正派谁是反派。因为在当时的大环境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愚昧、困顿、饥饿的几重夹击下表现的如同行尸走肉,集体麻木只能成为生存的选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时的环境下,在那个偏远贫瘠的山村里,全村人几乎没一个人接受过文明教育,却耳读目染了传统的糟粕文化,譬如建祠堂、立贞节牌坊、拿不定主意时通过算命决定。电影里的每个人活的封闭而愚昧,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可即使如此,人性本能的东西却不曾被磨灭,不是善良而是自私和欲望。那么多人看着李艺莲被活活烧死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同情,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由此可见导演更偏向于荀子的“人性本恶”论,毕竟道德和法律都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的。影片中的阶层等级是十分明显的,一层剥削一级,由此加深了对下层低微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尽管在今天等级制度也是存在的,只是相较于中国最初森严的等级制度现在已经被极大的弱化了。观影之后不得不庆幸自己生于二十一世纪,尽管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依然是小人物,但至少我接受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