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为工作笔记,多为摘录,请勿拍砖。
《舌尖上的中国》,全景式呈现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观众理解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
《舌尖上的中国》里金句频出,不仅可以用来写美食,还包含着人生、乡愁、世界、自然等丰富的哲理,温暖而又深刻。
经典语录
1.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2.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3. 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须真材实食料,还要去杂选优。精心烹饪才会成为美味佳肴。
4.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5.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6.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7. 久居紧张喧闹的都市,另一些人选择逃离,找寻心目中的简单快乐。 摆脱庸俗成功学的困扰,逃离都市,大理,成了许多异乡人的理想居住地,新移民来自天南地北,感受田园之美的同时,他们也总有新奇的自我发现。
8.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9.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10. 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11.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
12. 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1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14. 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15.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现代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16. 一日三餐,浸透着青春和汗水。
17. 多寡随意,丰俭由人。
18.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19.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20. 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21. 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22.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23. 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24. 一条黄浦江,见证了上海的成长,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这就是本帮菜,它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25.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26.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27.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8.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29.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30.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1.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32.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33.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34.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3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36.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37.昂贵的玛仁糖,层次丰富的手抓饭,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38.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39.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40.芝麻的香气伴着蕨粑的甘甜,这就是瑶族人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
41.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42.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43.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新年,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44.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特色食物
冬笋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腌腊火腿
在今天的黄山地区,农家后院里依然晾晒着火腿和咸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在叶师傅看来,家乡的农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当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远的浙江金华,也出产一种大名鼎鼎的火腿,它以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而而闻名于世。
三阳南货店是上海老辈人个个都晓得的土特产商店,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买到。腌腊柜台组的组长侯师傅,1975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对金华火腿做品质鉴别,只需要使用这样一支竹签,把它分别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特级的火腿,三签拔出来,每一签都会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异香。在某种意义上,像“三阳”这样遍布上海的南货店,其实就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觉纪念馆。
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组,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还要在铺板上使劲揉压,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形了。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储藏在冬水里,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下田干活,宁波人用年糕当饭,可以节省时间。用年糕来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饱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梭子蟹让这个原本清淡的米制品幻化出另一种滋味。顾家的厨房里蒸汽腾腾、饭香四溢。
临近岁末,孩子们约好全从宁波回到村里。孙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阿公阿婆特别高兴。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孩子们长大了,家里打年糕的次数越来越少。但老两口依然沿袭着旧时年糕的传统做法。在这里,做年糕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每到此时,左邻右舍都会相互帮忙。当地人又称年糕叫做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外婆把春天储藏的艾草混入蒸好的米粉团中。一搡一翻之间,碧绿的艾草汁与米香混合成一体,揉捣成软糯的青色年糕。
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粘,撒上金黄色的松花粉,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等宁宁长大,可能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也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孩子们带着阿公阿婆亲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从小在山西长大的白波,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把自己的父母、妹妹和岳父母一起接到北京的家里过春节,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毛豆腐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饺子
白波有一对5岁的双胞胎女儿,小名叫吉祥和如意。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吉祥如意和妈妈生活在外婆家。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擀好的面皮中放上馅儿,捏成月牙形,就成了一个既简单又讲究的饺子。饺子寓意更岁交子。无论一年过得怎样,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
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线上复制,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对于白波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的是什么都不重要了。此时,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是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
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家乡情怀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