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坐在路上,看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看到其中一段,被戳中泪点,完全顾不上画了眼线和睫毛膏的眼睛,眼泪奔涌而出,糊成了大熊猫。
那一段,讲一头老驴。
它老了,走不动了,也干不动活了,互帮互助的农家嫌弃它,让它的主人把它弄走。
老驴蔫头巴脑地卧在棚里,见到主人来,惭愧地耷拉着大眼睛,不敢去看她。
老驴都这么老了,看着就要死了,赶紧杀了吧。
主人摸着它的脑袋,只是说,再等等。
她把老驴牵回了家。
老驴真的是老了,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瘦成了骨架子,扑哧扑哧喘着气。
主人回屋休息,半夜起来看老驴,发现它没有卧在草棚,她一找,老驴在磨房里,沿着那条重复的没有尽头的路,一圈圈慢慢地走着,它老了所以走的可真慢啊,可是到生命的最后了,它还是想干会儿活。
主人扑上去搂着老驴的脖子,眼泪一大颗一大颗落在它稀疏的毛发上。
第二天中午,老驴死了。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眼泪充盈的孩子,我看过很多很多故事,可是让我记忆深刻的让我流了很多眼泪的几个故事,大多都和动物有关。
有一篇是关于小狗和狮子的,住在动物园笼子里的狮子非常孤独,有一天,饲养员扔进去一条小狗给它做食物,没想到狮子没有吃掉小狗,它和小狗成了朋友,它们同吃同睡,一起玩耍。
后来小狗生病死掉了,狮子非常伤心,不吃不睡,嗅着小狗的尸体希望它能活过来。
再后来,狮子也死掉了。
很短的一篇故事,却不知道为何那么打动我。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是6岁还是7岁,我捧着那本故事书嚎啕大哭,为那只死掉的小狗,也为那头傻乎乎的狮子,以至于那本书上糊了不少我的鼻涕眼泪,再后来每次我想哭,都会翻翻那个狮子和小狗的故事。
大约从那个时候起,就显示了我是个格外多愁善感的小盆友。
还有一篇,说的是一只非常漂亮的狐狸。
它在山里与猎人不期而遇了。
狐狸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戕行为,把漂亮的皮毛扯烂,自己咬自己,像疯了一样。
猎人将死去的狐狸带走了。
后来,故事才揭示,在猎人必经的那条路上,有刚刚生了一窝小狐狸的母狐狸,公狐狸用自戕吸引住猎人,为它们争取了转移的生存的机会。
我只记得,故事里说,那只狐狸,有一条极为漂亮的大白尾巴。
老话里说,人和人之间,总是不那么纯粹,但是动物不一样,只要你对它真心实意地好,它回报的也是真心实意。
人啊,想得太多,活的也复杂。
所以,有时候,和动物亲近,反而觉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