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总是被吐槽崇洋和排外的地方,为啥还总被那么多人惦记?

昨天为止,
我们已经做了,
连续六天的上海内容。
后台的评论每天都很热闹,
让我们不得不感慨,
“上海”一词的魅力。
是时候聊一聊,
那一座城眼中的上海了,
这次我们少说故事,多谈体会。


外界对上海的态度总是很暧昧。
一方面,
不论你去没去过上海,
只需一部张爱玲的小说,
一个王家卫的镜头,
一曲夜上海的歌声,
就总能被勾起一个旖旎的上海梦。


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

这梦中上海,
海派,腔调,品味,小资……
在600多个中国城市里,
甚至在世界城市群中,
独一无二的风格标签。



另一方面,
不论你去没去过上海,
也都可能在亲戚、朋友,或者电视里,
听说过这座城市的可怕:
崇洋,排外,小气……
好像那里是世界上最冷酷无情的地方。
(提一句,作为苏北人的我,从小就是听着苏北和上海相互伤害的段子中长大的。)



然而羡慕也好,嫉妒也好,
欣赏也罢,鄙夷也罢,
上海却总有魅力,
让人眼睛移不开,心里放不下。



在我们七天的上海之行中,
我们问了上海人,
对这些或好或坏的标签的看法,
而他们对此也的确有自己的理解。
摄影家尔冬强,
一直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视觉文献整理,
在采访时,他就认为,
上海排外是一种误解: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次序和规则,
都有约定俗成的东西,
这其实是和入乡随俗一个道理。


摄影家尔冬强

而对于崇洋,
尔冬强这么看:
上海所谓的崇洋,在我看来,
是上海人比其它内陆人,
更早的眺望到了西方现代文明,
并引入西方文明。
洋本身也是一种外,
同时说崇洋和排外,
本就是一对矛盾的的存在。
上个世纪上海接纳犹太人,
应该是上海世界性包容的最好证明。



而就在前两天,
我们上海人家那篇文章的后台评论里,
有位读者朋友就留言道:
上海人,
不是全国人民误会他们,
是该对全国人民友善点,包容点。
这条评论与尔冬强的观点,
相互对应,
颇让人值得玩味。



那么,上海真的排外了么?
刚开埠时,
上海不过四五十万的人口,
人们不断从海内外涌来,
正所谓:
人物之至者,
中国则十有八省,
外洋则廿有四国。
而到如今,上海仅常驻流动人口,
都已经接近1000万。

但老实说,当一座城市,

户籍人口不到六成,
拥有比北京还多的外来人口,
拥有中国最高的城市人口密度。
几乎达到一个城市所能承受的极限时,
已经安居于此的人们,
焦虑于城市的拥堵混乱,
焦虑这座城市本土性的逐渐消失,
这是情理之中正常不过的事。



但即使如此,
上海仍是一个开放城市,
仍欢迎着对这座城市怀有梦想的人。
外地人一部分来自外国,
外国人认为:
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
足够多元包容,
融入上海比较容易。
在上戏,来自美国、西班牙、乌克兰、埃及的留学生们兴奋地和我们聊着他们眼中的上海。

这里要提一个有趣的事情,
微博有个贴子,主题是:
全球最不友好城市广州排第三。
评论中关于排外指责最多的居然是上海。



在苏州河边,
我们遇到三个外地人,
分别来自:安徽,江苏,河南。
他们一边吐槽在上海生活的艰难,
一边凭借在上海的打拼养活了自己的家庭。



上海对他们来说,
是个奇怪的存在,
他们仿佛都是上海的保姆,
尽管不是自己的孩子,
但同样努力用心。
他们闲时会在苏州河边打渔

有人从伦敦回来,
惊讶于这个城市的包容和多元,
据说,光伦敦就有十几国语言在使用。
(最近英国脱欧事件,伦敦主流民意可是留欧)


伦敦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的上海,
如所有国际大都市一样,
本地人,外地人,外国人,
杂居融合,
共同成就着新上海的模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于2016年年末。 大学毕业这一年,疯狂的吸收未来职业需要获得的一些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忽然意识到一些事情,同时...
    诗琴叔叔阅读 433评论 0 2
  • 文/龙秀 人的一生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坎坷不平,有多少酸辛苦辣,有多少个阴差阳错。我偶尔也会为自己的生不逢时而哀...
    龙秀阅读 463评论 4 11
  • 文|魏颖 1 【自由,我离开前送你的最好的礼物。你对我的习惯,便是你给我的最好的回报。】 “咔哒”推开门,他走进家...
    释放我的疯狂阅读 71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