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是群体动物,也总是在追求“求同存异”的。大到地球村,小到小孩吵闹,都逃不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大大小小举手表决中,票数对比一般都是压倒性的,因为人在没有坚定选择投哪一方时自然倾向于投票人多的。人有时候不在声高、在理,而在人数多寡。唐太宗在听取朝廷大臣意见之时,也会留取诤臣魏征,他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便是唐太宗的用人智慧,有时候人多,评价和谐统一可以走在同一道路上,但异常的声音可以让我们走的有价值。
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了顶尖的人才。这可能在于学生的批判思维没有达到之前的高度,学习的广度又远远超过之前的范围。学生在应对繁忙的考试之余,难以抽出空闲的时间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久而久之,就被书本和习题束缚了。人已经被高墙围绕,便难于去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人创新的源泉被堵住,就难以浇灌出智慧之花。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软件通过层出不穷的手段去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大数据通过浏览内容去推算出你喜欢的内容推送给你。在常日的积累中,我们本身贫乏的大脑更加容易陷入僵化、死板的局面,一个健全、完善的思维需要系统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人常说“求同存异”,这应该属于交流意见、沟通协调中的情景,如果需要进一步提升,更加需要思维的碰撞产生出创新的火花。
从达尔文《物种进化论》角度来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属于投靠强者,鄙视弱者,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社会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是社会本质,但若有人愿再发出不一样的有价值的声音,便成了英雄。人类最初多细胞生物的进化,也是在接受了基因变异或病毒入侵后才产生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文明曾跨越千江万水,躲过碧浪滔天,才成为现在逐渐多元化、宽容性的文明。
在追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和谐基础上,为何不再欢迎多种不同的声音?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唯美的维纳斯雕像出现断臂,世界也有黑天鹅,种种现象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世界的多样化,我们为何不用更加宽容的态度去容纳现在略显聒噪的音调呢。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的彭彭曾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普通人的生活态度,我们是普通,但不止于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