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不爱睡懒觉的人,所以早起对我而言,只是晚上早点睡的同义词。但人生总有风水岭。我早起的滑铁卢就在有了二宝之后,二宝一直没有戒掉夜奶,所以睡到7点半对现在的我而言是最基本的睡眠保障。
曾经的我对于早起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我是个早起的人,所以我不认为早起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早起的美好幻想并不总是死于自制力
但是我今天开始加入了早起的打卡。虽然我没有加入任何打卡的社群。而且我想试试别人口中的“早上”的打开方式。
5:30;当闹钟响的那一刻,第一个被吓到的是我老公,他已经太久没有听到我的手机闹钟了。他毫不犹豫地关掉了它,我想他一定觉得是我昨天把闹钟调错了。与此同时,我在挣扎。起来还是不起来。起来还是不起来,起来还是不起来。
5:40;闹钟执着地继续工作。我跳下床把它关掉。在那一刻,睡意消了一半,意志也已坚定,只有眼睛还在无力地反抗。我蹑手蹑脚地关上房门。与此同时,我听到了我最熟悉到的声音。
儿子用哭声表达了对我倦意的声援。我只能折回房间。轻拍他(希望他快点再睡去),但他抱着我,嚣张地把我的眼镜脱掉,接着和我四目相对。在给他灌了120的奶粉之后,他仿佛受到了鼓舞,彻底起床了。
我知道不管我本来打算起来运动或者是看书,他的起床象征着一切的完结。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声音:你看,你还是等小孩长大一点再开始做自己的事吧。
6:20,我看看时钟。比他平时的起床时间整整早了2个小时!
往常早起的场景在我脑海闪现:陪着孩子在地板上玩玩具,玩到7点半,等他奶奶来带他。接着再匆忙准备上班。
但是今天不是昨天,和以往任何一个昨天都不一样。这是我说好要早起的第一天。我必须为他正名。
早起的老年人和上班族
在简单的洗漱之后,我带着1岁的小胖小子出门了。我预想了很多目的地,但我最后还是决定从最近的街心花园开始。
我碰到了几对在做伸展运动的老年人,也和许多赶着去上班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老年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年轻人脸上却写满了疲倦。
我之所以说早起对我而言不太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曾经的我也是赶早高峰地铁的其中一个。在赶地铁的路上,我想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我能否赶上6:45的那般地铁,接着希冀今天不要那么挤,让我能有个好的落脚的地方。我也像今天见到的上班族一样匆匆走过街心花园,但能让我驻足的,只是旁边的早餐铺子,在我饥肠辘辘的时候。
现在我慢下来了,我抱着小朋友在看老年人跳舞,他们认真地挥动着已不那么灵活的四肢,脸上写满了热情和真诚。我在想,那些匆匆的上班族,是否只有到老了才能重回这份热忱。
早起的妈妈,最后还是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带着小宝回去的路上,本不容易出汗的我已大汗淋漓。我在一路上自言自语,对着还不会说话的儿子说这个是小汽车,那个是小树,这个是汽车站,那个是人行道。他似懂非懂地回应我,我真诚地说他真棒。
而在老大小时候,我的早上就是这样匆匆地给错过了。我没有体会过长辈说的“自言自语一两年”的感受,我只是一直抱怨为什么他开口会那么晚。
老大经年4岁,真正开口只是一年半前的事。
去年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他听不懂老师的一些指令,又不会正确表达,我曾被老师“建议”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智商和认知能力。但被我和老公否决了,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有没有问题,我们比谁都清楚。
在中国,你和老师对着干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他最初的几个月幼儿园生活。直到某一天他的老师惊讶地和我说,老大居然认识那么多字。
虽然老大还是依然语无伦次,但是表达意愿已经比入园前强了很多,也开始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所以老师也再没有叫我们去做什么测试,投诉孩子的论调也终于维持在了正常的范畴“饭吃的不好”“午睡睡的不好”。而那时我的心才慢慢放下来,也一点点开始矫正自己的行为,在父母的角色上,花一点心思去反思和总结。
我忽然明白,孩子的每个“不好”的特质都是家长的漫不经心。而我们在他们成长路上放的水,必定成为我们将来流下的泪。反言之,我们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关心和爱,被孩子放大到成长路上,就是支撑他们继续爱不够好的我们的甘露。
7:40到家。
老大还在酣睡。
而老二依然“不知死活”地爬到哥哥身上去与他亲热。老大一手推开他,并说“你不可以靠近我,你太臭了”然后,老二哭。
这是我平时起床的惯例模式,平常而扎心。
明天要想办法带老大出去走走跳跳。
早起打卡第一天,没有满腔鸡血地运动和阅读,但却也好像做了很多事。
忽然明白《刻意学习》里的那句话
你直接去干,直接去做吧,用暴力破解的方式解决你的问题。
暴力破解就是从来不怕走错路、走弯路,把弯路走直了,把错路走对了,那就是答案。
我们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很多我们没有想清楚的问题,也只有我们动起来,才能找到清晰的目标和基准线。
早起第一天。我给自己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