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秋天,用随手摘来的小野花野草,枯叶,大蒜皮,树枝等就手的材料,在宜家的锅垫上拼贴了这个瓶花小画。
中间C位,浅红,小穗状的小野花,从前山野,田埂,溪边常见,可我至今还不知道她的芳名呢。
网上一搜,此花名曰:蓼(liao)花,个头虽小,来历悠远,被称为诗里最美的草。
蓼花还有个更古老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气魄,叫做“游龙”。《诗经·郑风》里有诗句说:“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意思是说,山上生长着高大的松树,而潮湿的水边则生长着蓼花。因为蓼花的茎和整个红色的花序都比较纤细,就像龙的体形,而展开的枝杈和叶子,则像龙的爪,加上蓼花常生在水边,和龙的习性也比较类似,所以古人用龙来为这种野花命名。
游龙是一味不错的中药材,有消渴去热,明目益气,消肿止痛等功效。古时还被用于酿酒,祛除食物腥膻。
关于蓼花,民间有一则经典故事,说有一位姓铁的官员,要去远方工作,临别之时,他的文人朋友都来相送,也有一名看似粗鄙的武官,和这些文人显得格格不入。文人们打算为难这位武官,于是提出,到场的每个人都即兴作一首诗,赠给这位姓铁的官员。文人们轮番吟赋之后,终于轮到武官 了,文人们都等着看他出丑。只听武官开口:“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铁。“这两句大白话太俗了,文人们正想着怎么嘲笑他时,武官的后两句诗,却令他们大为震惊: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整首诗简单朴实,其中的意境非常符合送别的情绪。
这位作诗的武官即为清代湖南常宁籍湘军将领:秦三元,少时因家贫没读过书,投军后因没文化遭受排挤,后发奋读书,学会吟诗作赋,成为文武兼备的可造之才。
蓼科蓼属植物种类繁多,花色浅粉,深红,紫红,白色都有,盛夏绽放,一直延伸到深秋。因多生长于水边,特别是古人迎来送往的码头旁尤其繁茂,所以如秦三元一般,以蓼花为主角的送别诗也有不少,用蓼花热烈鲜活的红艳来映衬送别,突出了人们的别绪离愁。
一枝并不起眼的小小野花,背后可以牵出如此深远的历史,人物,故事。关于自然,植物的知识真是浩瀚无边。
蓼花,请让我记住你的名字,一点一滴慢慢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