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源头治理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一民间谚语,深刻揭示了防微杜渐、抓早抓小的治理智慧。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无论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还是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抑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都需以“治未病”的主动意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既是方法论要求,更是责任担当所在。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小”处见真章。在工作实践中,个别干部把“小毛病”当作“不拘小节”的真性情,而忽视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深刻哲理,把“微腐败”视作“人之常情”,这种麻痹思想往往成为腐化堕落的开端。有很多干部的腐败都是从收受土特产、接受宴请、收受烟酒开始的,他们往往存在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查不到自己身上、数额太小不会引起重视,然而正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诱惑最终让他们逐步突破纪律防线。这深刻表明,漠视“小问题”必然积累成“大隐患”,唯有树牢底线思维,才能防止“小错”演变为“大祸”。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在“早”字上下功夫。正风肃纪,关键是要“早”,要建立健全廉政法规制度,制定详细、具体的廉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使公职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科学配置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同时也要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提高公职人员对廉洁从政的认识,增强其廉洁自律意识。唯有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才能将风险化解在源头、消灭在萌芽。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在“常”字上求实效。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我党始终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深化纠治“四风”,截止至2024年12月,共批评教育和处理152.3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9.5万人,这充分表明我们对党风党纪的严管严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级纪委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通过巡视、巡察、述职述廉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等接受群众监督,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杜绝“纸面整改”“虚假整改”,切实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实现长治长效。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面对复杂形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坚持“防微杜渐”的政治作风,抓早抓小、慎独慎微。唯有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治理智慧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稳定屏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