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学为获取知识、获取理论、获取技能,然后“按时”“有时”“时时”而习之,是快乐的,此一处“习”字乃是一种实践,是对所学的运用,非单纯的对知识的识记过程,因此,其能够达成“悦”。悦字由心生,此乃内心有所领悟之谓也,正是心有所领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的作用、意义和价值,所以才由衷而喜。有朋自远方来,其间多有可品之处,《康熙字典·疏》云:“凡言朋者,非惟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此间意应为“性行相同”,志同道合之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其意也。
有朋从远方前来,我们可以看出“我”之影响,我受到人的认可、追从,所以,这远方而来的“朋”能够让“我”乐。于是,我们看到同为“喜”意,此处用了“乐”,可见与上文之“悦”有不同处。上文乃内心之喜,此处之喜则无疑表现为外显之行为,内心之喜悦转而为外在之行为。《诗·大序》有关诗歌有这样的评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说此处之乐正可谓内心已无法遏制情绪,此处当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有一个省略部分耐人寻味,人们所不知的到底是什么?从语境来看,是否有如此揣测,不知我之为学、我之为习、我之为悦、我之为乐……跳出此句,是否有如此揣测,不知我之追求、我之理想、我之信念……总之,这一切似乎都是句中之意,同时,又均非实指之意,可见背后无限的空间。《论语·宪问》中有一章如下:“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样的感喟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感。在“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声中,应该有落寞无奈的痕迹在,但是我相信其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旷达、释然。正如此一章所言“人不知而不愠”,“愠”字《说文解字》有言:“有怨者必怒之”。从此可见,正是因为对他人对自己不知没有怨,没有恨,一切淡然处之,所以不会动心,不会愠。而这种正是君子的自我修养所在,也是孔夫子所倡。
回到整句话的角度,我们必须要再次审视三句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理解为“君子”的宣言,也可以理解为夫子的自许。我们可以还原场景,夫子与弟子围坐而谈,或有弟子发言求为学之道,夫子略作沉思,回顾自己一生之所往,提炼而言,由为学而至为人。先谈一己之为学之自足、自悦,再谈学而有所成,有所影响,而有朋来聚,志同而道合,切磋交流,不亦乐乎?有此之乐,有此之得,同时,需要有自我追求的独立,不在乎世俗之看法,不汲汲于名利,则上升为自我修养之道。然后,弟子心有所悟,颔首会心。
随笔
赞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我的生活离不开性
阅读 93890
“下班5小时”,有计划的提高自己
阅读 36531
三生三世枕上书续写(9)夜华被逼纳妾【下】
阅读 61282
【同人东凤】你是我深沉不舍的唯一(十九)
阅读 6428
三生三世枕上书续写(5)碧海苍灵的生活
阅读 12309